地理学报 ›› 2010, Vol. 65 ›› Issue (7): 789-800.doi: 10.11821/xb201007003
庞奖励, 张卫青, 黄春长, 查小春, 张彩云, 常美蓉, 朱美玲, 丁敏
收稿日期:
2010-01-27
修回日期:
2010-05-12
出版日期:
2010-07-20
发布日期:
2010-07-20
作者简介:
庞奖励(1963-), 男, 西安市人, 博士, 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5769M),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土壤演变的研究。E-mail: jlpang@snn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119; 4077101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KG200901007)
PANG Jiangli, ZHANG Weiqing, HUANG Chunchang, ZHA Xiaochun, ZHANG Caiyun, CHANG Meirong, ZHU Meiling, DING Min
Received:
2010-01-27
Revised:
2010-05-12
Online:
2010-07-20
Published:
2010-07-20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471119; No.40771018;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Central Universities, No.KG200901007
摘要:
在对渭北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调研的基础上,选择6 个耕作土壤剖面和8 个苹果园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剖面的构型、质地、元素组成、理化性质和微形态的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演化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耕地转为苹果园后,土壤构型从Ap-Bc-A-Ck-C 逐渐变为AB-(Bc)-A-Ck-C;土壤表层(0~35 cm) 的磁化率、有机质、常量元素(Si、Al、Fe、K、Mg、Ca、Na) 和微量元素(Cu、Co、Ni、Zn、V、Cr、Pb、As) 含量趋于增加,CaCO3含量和pH趋于降低;35~90 cm,CaCO3含量趋于增加,而磁化率、有机质、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趋于降低;90 cm深度以下土壤性质变化不大;土壤孔隙的数量减少而平均孔径和孔隙率增加,粘土矿物总含量增加,而残积粘土/淀积粘土比值降低,次生碳酸盐的空间位置从主要出现在0~35 cm深度变为在0~90 cm范围内普遍出现。这些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从耕地改为苹果园,土壤剖面构型发生了明显分异,土壤性质的变化主要发生在90 cm以上,土壤表层(0~35 cm) 的变化大于土壤下层(35~90 cm)。
庞奖励, 张卫青, 黄春长, 查小春, 张彩云, 常美蓉, 朱美玲, 丁敏. 渭北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剖面发育的影响——以洛川—长武塬区耕地转为苹果园为例[J]. 地理学报, 2010, 65(7): 789-800.
PANG Jiangli, ZHANG Weiqing, HUANG Chunchang, ZHA Xiaochun, ZHANG Caiyun, CHANG Meirong, ZHU Meiling, DING Min.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Development and over the Loess Tablelands in the Northern Weihe River Bas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7): 789-800.
|
[1] | 龙花楼, 陈坤秋. 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J]. 地理学报, 2021, 76(2): 295-309. |
[2] | 彭诗尧, 陈绍宽, 许奇, 牛家祺. 基于POI的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客流的空间特征[J]. 地理学报, 2021, 76(2): 459-470. |
[3] | 廖柳文, 高晓路, 龙花楼, 汤礼莎, 陈坤秋, 马恩朴. 基于农户利用效率的平原和山区耕地利用形态比较[J]. 地理学报, 2021, 76(2): 471-486. |
[4] | 杨微石, 戴尔阜, 郑度, 董玉祥, 尹乐, 马良, 王隽雄, 潘理虎, 秦世鹏. 基于多主体模型的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空间模拟[J]. 地理学报, 2020, 75(9): 1983-1995. |
[5] | 瞿诗进, 胡守庚, 李全峰.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转型阶段及其空间格局[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539-1553. |
[6] | 田晶, 郭生练, 刘德地, 陈启会, 王强, 尹家波, 吴旭树, 何绍坤.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流域径流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307-2318. |
[7] | 宋小青, 申雅静, 王雄, 李心怡. 耕地利用转型中的生物灾害脆弱性研究[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362-2379. |
[8] | 孙毅中, 杨静, 宋书颖, 朱杰, 戴俊杰. 多层次矢量元胞自动机建模及土地利用变化模拟[J].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164-2179. |
[9] | 鞠洪润, 左丽君, 张增祥, 赵晓丽, 汪潇, 温庆可, 刘芳, 徐进勇, 刘斌, 易玲, 胡顺光, 孙菲菲, 汤占中. 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方法研究[J]. 地理学报, 2020, 75(1): 143-159. |
[10] | 路路, 戴尔阜, 程千钉, 邬真真. 基于水环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联合示踪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体氮素归趋影响[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878-1889. |
[11] | 苏伟忠,汝静静,杨桂山. 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探析[J]. 地理学报, 2019, 74(5): 948-961. |
[12] | 赵鹏军,吕迪. 中国小城镇镇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J]. 地理学报, 2019, 74(5): 1011-1024. |
[13] | 宋小青,李心怡. 区域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理论解释与实证[J]. 地理学报, 2019, 74(5): 992-1010. |
[14] | 朱文博, 张静静, 崔耀平, 郑辉, 朱连奇.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J]. 地理学报, 2019, 74(3): 446-459. |
[15] | 马恩朴, 蔡建明, 林静, 韩燕, 廖柳文, 韩炜. 远程耦合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解释[J]. 地理学报, 2019, 74(3): 421-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