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10, Vol. 65 ›› Issue (4): 416-426.doi: 10.11821/xb201004004
王振波1, 徐建刚1, 朱传耿2, 祁毅1, 徐璐1
收稿日期:
2009-03-11
修回日期:
2009-12-11
出版日期:
2010-04-25
发布日期:
2010-04-25
通讯作者:
徐建刚, 男,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信息技术研究。E-mail: xjg129@sina.com
作者简介:
王振波(1980-), 男, 山东人, 博士生,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7159A), 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及生态经济学研究。E-mail: zhenbowang@126.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261; 4067105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JL058);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CX08B_013Z)
WANG Zhenbo1; XU Jiangang1; ZHU Chuangeng2; QI Yi1; XU Lu1
Received:
2009-03-11
Revised:
2009-12-11
Online:
2010-04-25
Published:
2010-04-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871261; No.40671053;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06BJL058; Jiangsu Provinc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nnovation Project Fund, No.CX08B_013Z
摘要:
可达性空间划分是交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分析其与人口布局的关系,对当下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借助GIS 软件平台,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全国县 (市、区) 域单元的空间可达性并进行区域划分,进而探讨中国大区域交通可达性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揭示不同交通条件和不同区域类型中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内在机制,为区域规划、交通规划和中国人口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①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可以实现空间可达性概念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计算的精确转换;②中国县域可达性以低值为主,具有圈层状和"反自然梯度"空间结构,"黑河—腾冲"线为明显分界线;③中国大陆分为3大区:可达性高值区、可达性中值区、可达性低值区。可达性中值区又可分为东南诸省亚区、陕甘宁晋亚区、吉林亚区;可达性低值区分为云川渝亚区、蒙黑亚区、新疆亚区、青藏亚区;④国家区域范围内县域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5小时圈是目前中国可达性与人口集聚产生作用的最远距离;中国县域可达性越高的区域,可达性对人口集聚产生作用圈就越大,而可达性值与人口数量的相关性越小,说明交通条件对落后地区人口集聚所起到的作用远远大于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
C924.24
王振波; 徐建刚; 朱传耿; 祁毅; 徐璐. 中国县域可达性区域划分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J]. 地理学报, 2010, 65(4): 416-426.
WANG Zhenbo1; XU Jiangang1; ZHU Chuangeng2; QI Yi1; XU Lu1. The County Accessibility Divisions in Chin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opulation Distribu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4): 416-426.
[1] Karlqvist A et al. 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accessibility-based models//Dynamic Allocation of Urban Traffic Models. New York, U.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
[1] | 古恒宇, 沈体雁. 中国高学历人才的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J]. 地理学报, 2021, 76(2): 326-340. |
[2] | 朱晟君, 金文纨. 地方出口产品结构及制度环境与企业出口相关多样化[J]. 地理学报, 2021, 76(2): 398-414. |
[3] | 李钢, 薛淑艳, 马雪瑶, 周俊俊, 徐婷婷, 王皎贝.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21, 76(2): 310-325. |
[4] | 葛全胜, 朱会义. 两千年来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及启示[J]. 地理学报, 2021, 76(1): 3-14. |
[5] | 张兴航, 张百平, 王晶, 余付勤, 赵超, 姚永慧. 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样带植被序列与气候分界问题[J]. 地理学报, 2021, 76(1): 30-43. |
[6] | 李哲, 丁永建, 陈艾姣, 张智华, 张世强. 1960—2019年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中的Hiatus现象及特征[J]. 地理学报, 2020, 75(9): 1845-1859. |
[7] | 郭泽呈, 魏伟, 石培基, 周亮, 王旭峰, 李振亚, 庞素菲, 颉斌斌. 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时空格局[J]. 地理学报, 2020, 75(9): 1948-1965. |
[8] | 敖荣军, 常亮.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影响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8): 1572-1584. |
[9] | 宋周莺, 祝巧玲. 中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格局及其驱动力[J]. 地理学报, 2020, 75(8): 1603-1616. |
[10] | 马春玥, 买买提·沙吾提, 姚杰, 古丽努尔·依沙克. 1950—2015年中国棉花生产时空动态变化[J]. 地理学报, 2020, 75(8): 1699-1710. |
[11] | 郑景云, 张学珍, 刘洋, 郝志新. 过去千年中国不同区域干湿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评估[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32-1450. |
[12] | 陶泽兴, 葛全胜, 王焕炯. 1963—2018年中国垂柳和榆树开花始期积温需求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51-1464. |
[13] | 瞿诗进, 胡守庚, 李全峰.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转型阶段及其空间格局[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539-1553. |
[14] | 魏素豪, 李晶, 李泽怡, 宗刚. 中国农业竞争力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0, 75(6): 1287-1300. |
[15] | 王少剑, 高爽, 黄永源, 史晨怡.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时空演变格局及预测[J]. 地理学报, 2020, 75(6): 1316-1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