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9, Vol. 64 ›› Issue (11): 1353-1362.doi: 10.11821/xb200911007
彭俊,陈沈良
收稿日期:
2009-06-06
修回日期:
2009-07-27
出版日期:
2009-11-25
发布日期:
2009-11-25
通讯作者:
陈沈良,男,博导,教授,主要从事河口海岸动力地貌和沉积动力学研究。E-mail:slchen@sklec.ecnu.edu.cn
作者简介:
彭俊(1981-), 男, 博士研究生, 讲师, 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和沉积动力学研究。E-mail: ipengjun2010@sina.com
基金资助: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805063);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业务课题(2008KYYW06);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ASEG200608)
PENG Jun,CHEN Shen-liang
Received:
2009-06-06
Revised:
2009-07-27
Online:
2009-11-25
Published:
2009-11-25
Supported by:
Special Expenses Progra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Marine Commonweal Industry, No.200805063;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No.2008KYYW06; Open-end Foundation of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Sedimentology & Environmental Geology, No.MASEG200608
摘要:
为了了解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对三角洲的影响,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利津站1950-2007 年的水沙数据以及流域人类活动引起的减水减沙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0-2007 年黄河入海水沙量明显减少,且年际波动比较剧烈。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入海水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1950-2005 年,水土保持年均减水减沙量分别为20.2 亿m3和3.41 亿t;工农业年均引水引沙量分别为251.64 亿m3 和2.42 亿t;干流库区拦沙量,三门峡水库1960-2007 年年均淤积1.45 亿m3,小浪底水库1997-2007 年年均淤积2.398 亿m3。相比于花园口站的水沙量,下游河道以淤积为主,入海水沙量减少;以冲刷为主,入海水沙量增加。当不同时期入海总水沙量比为0.0257 t/m3左右时,河口附近岸线延伸,三角洲面积增加。但近来年入海水沙量的急剧减少,特别是黄河口清8 出汊以后,整个黄河三角洲由淤积转变为侵蚀,冲淤状态发生逆转的时间约在1997 年。
彭俊,陈沈良. 近60年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对三角洲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9, 64(11): 1353-1362.
PENG Jun,CHEN Shen-liang. The Variation Process of Water and Sediment and Its Effect o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over the Six Decad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11): 1353-1362.
|
[1] | 程亦菲, 夏军强, 周美蓉, 王英珍. 黄河下游游荡段排沙比对水沙条件与断面形态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21, 76(1): 127-138. |
[2] | 刘清兰, 陈俊卿, 陈沈良. 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尾闾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1, 76(1): 139-152. |
[3] | 董广辉, 仇梦晗, 李若, 陈发虎. 探讨过去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的“支点”概念模型[J]. 地理学报, 2021, 76(1): 15-29. |
[4] | 许珺, 徐阳, 胡蕾, 王振波. 基于位置大数据的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时空模式[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06-1417. |
[5] | 左其亭, 崔国韬. 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评估[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83-1493. |
[6] | 王彦君, 吴保生, 钟德钰. 黄河下游主槽断面形态对水沙变化响应过程的模拟[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94-1511. |
[7] | 金凯, 王飞, 韩剑桥, 史尚渝, 丁文斌. 1982—2015年中国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5): 961-974. |
[8] | 张俊华, 李国栋, 王岩松, 朱连奇, 赵文亮, 丁亚鹏. 黄河泥沙冲/沉积区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空间特征及变异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3): 558-570. |
[9] | 宋伟轩, 陈艳如, 孙洁, 何淼. 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城市房价空间分异的模式与效应[J].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109-2125. |
[10] | 张学儒, 周杰, 李梦梅. 基于土地利用格局重建的区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1): 160-178. |
[11] | 杨宇,李小云,董雯,洪辉,何则,金凤君,刘毅. 中国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模型与实证[J]. 地理学报, 2019, 74(6): 1063-1078. |
[12] | 陈雯,王珏,孙伟. 基于成本—收益的长三角地方政府的区域合作行为机制案例分析[J]. 地理学报, 2019, 74(2): 312-322. |
[13] | 陆大道, 孙东琪. 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 地理学报, 2019, 74(12): 2431-2436. |
[14] | 吴子璇, 张强, 宋长青, 张芬, 朱秀迪, 孙鹏, 范科科, 余慧倩, 申泽西. 珠三角城市化对气温时空差异性影响[J]. 地理学报, 2019, 74(11): 2342-2357. |
[15] | 王彦君, 吴保生, 申冠卿. 1986-2015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黄河下游主槽调整规律[J]. 地理学报, 2019, 74(11): 2411-2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