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9, Vol. 64 ›› Issue (7): 817-827.doi: 10.11821/xb200907006
张广胜1, 2, 朱诚1, 王吉怀3, 朱光耀4, 马春梅1, 郑朝贵5, 赵兰会6, 李中轩1, 朱青1, 金爱春7
ZHANG Guangsheng1, 2, ZHU Cheng1, WANG Jihuai3, ZHU Guangyao4, MA Chunmei1, ZHENG Chaogui5, ZHAO Lanhui6, LI Zhongxuan1, ZHU Qing1, JIN Aichun7
摘要:
通过对淮河流域的安徽蚌埠禹会村典型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的ABYT2004探方厚150 cm剖面的27个样品的磁化率、Rb/Sr、粒度和重矿晶体形态等多环境代用指标,以及遗址周围地貌形态演变的分析,结合AMS14C年代全面提取4.5-4.0 ka BP龙山文化时期的环境演变信息,探讨环境变迁对该区龙山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1) 4500 a BP气候湿润,淮河流域处于高水位,遗址及周边被水淹没,遗址考古学文化尚未出现;(2) 4500 a BP开始气候趋向干旱,淮河及其支流水位开始下降,龙山文化开始出现和发展;(3) 龙山文化中后期环境开始趋向暖湿,降雨量增加,河流水位开始上涨,洪水灾害频发,至4100 a BP前后是淮河流域洪灾发生的高峰期,这是大禹治水史实的客观前提;(4) 4100 a BP后的龙山文化晚期气候开始向冷干过渡,河流水位下降,遗址区农业生产受到制约,龙山文化迁移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