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8, Vol. 63 ›› Issue (3): 293-300.doi: 10.11821/xb200803007
毛龙江1, 莫多闻1, 蒋乐平2, 贾耀锋3, 李明霖1, 周昆叔4, 史辰羲1
收稿日期:
2007-10-25
修回日期:
2008-11-27
出版日期:
2008-03-25
发布日期:
2008-03-25
作者简介:
毛龙江(1976-), 男, 湖南涟源人, 博士后, 主要从事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海岸海洋科学等方面的研究。 E-mail: mlj1214@163.com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2003CB41520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006BAK21B02)
MAO Longjiang1, MO Duowen1, JIANG Leping2, JIA Yaofeng3, LI Minglin1, ZHOU Kunshu4, SHI Chenxi1
Received:
2007-10-25
Revised:
2008-11-27
Online:
2008-03-25
Published:
2008-03-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2003CB415201;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rogram, No.2006BAK21B02
摘要:
通过对上山文化遗址的野外勘察、野外采样和室内粒度、磁化率、释光年代(OSL) 和 AMS14C 年代分析, 探讨了上山地区地貌演变过程, 分析了上山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 研究结果表明, 中更新世早期, 上山地区为河流相砾石层堆积, 中更新世晚期173 ka BP 左 右, 由于气候和海面变化及其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形成了河流的二级阶地。而后阶地上接受 风尘堆积, 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的网纹红土。晚更新世, 粉尘堆积加速, 堆积了厚约1 m 的 下蜀黄土。全新世(11.5 ka BP-) 开始, 气候转暖, 粉尘堆积速率降低, 上山台地上保存有命 名为“上山文化”的新石器遗址, 其年代为11400~8600 a BP, 遗址中发掘出大量陶器和石器 工具, 并发现有栽培水稻遗存, 这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新石器遗址, 是探索 该地区农业起源和新石器文化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上山台地西侧低地经历了河流相— 湖沼相—河流相—湖沼相的地貌过程, 并且AMS14C 年代表明, 西侧水源消亡于距今1000 多 年, 而台地东侧仍有河流流过, 表明上山遗址所处地貌位置为靠近河湖水源的河流阶地之上 覆有风成黄土的低平台地。
毛龙江,莫多闻,蒋乐平,贾耀锋, 李明霖, 周昆叔, 史辰羲. 浙江上山遗址剖面记录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J]. 地理学报, 2008, 63(3): 293-300.
MAO Longjiang, MO Duowen, JIANG Leping, JIA Yaofeng,LI Minglin, ZHOU Kunshu, SHI Chenxi.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ce Mid- Pleistocene Recorded in Shangshan Achaeological Site in Zhejiang[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3): 293-300.
|
[1] | 赵成双苹, 莫多闻. 长江中游江汉—洞庭盆地全新世以来水文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J]. 地理学报, 2020, 75(3): 529-543. |
[2] | 张雷. 再造徐霞客——民国科学地理学[J]. 地理学报, 2017, 72(9): 1695-1701. |
[3] | 郭媛媛, 莫多闻, 毛龙江, 王守功, 李水城. 山东北部地区聚落遗址时空分布与环境演变的关系[J]. 地理学报, 2013, 68(4): 559-570. |
[4] | 吴立, 朱诚, 郑朝贵, 李枫, 马春梅, 孙伟, 李溯源, 水涛, 王鑫浩, 邵仕训, 周曜, 何婷婷. 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12, 67(7): 903-916. |
[5] | 郑伟忠. 浙江自然地理环境与采石文化的关系[J]. 地理学报, 2010, 65(9): 1099-1110. |
[6] | 侯光良; 许长军; 樊启顺.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次扩张与环境演变[J]. 地理学报, 2010, 65(1): 65-72. |
[7] | 欧阳杰,朱诚,彭华,俞锦标,李兰,周日良,张广胜,朱光耀,李中轩,钟宜顺,朱青,吕文,胡永起,郑朝贵,吕振荣,胡昶,武弘麟. 浙江方岩丹霞地貌类型及其空间组合[J]. 地理学报, 2009, 64(3): 349-356. |
[8] | 侯光良,刘峰贵,刘翠华,方修绮. 中全新世甘青地区古文化变迁的环境驱动[J]. 地理学报, 2009, 64(1): 53-58. |
[9] | 朱诚,彭华,李中轩,俞锦标,李兰,张广胜,朱光耀,欧阳杰,钟宜顺,朱青,周书勤,郑朝贵,周日良,李东,朱雨鸣,吕文,武弘麟.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与成因[J]. 地理学报, 2009, 64(1): 21-32. |
[10] | 朱诚, 崔之久, 李中轩, 高洁, 王立新, 邬祥林, 郑朝贵, 沈庆凡, 郑献章.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花岗岩坑穴成因[J]. 地理学报, 2008, 63(7): 735-743. |
[11] | 查小春, 黄春长, 庞奖励. 关中西部漆水河全新世特大洪水与环境演变[J]. 地理学报, 2007, 62(3): 291-300. |
[12] | 朱诚, 钟宜顺, 郑朝贵, 马春梅, 李兰.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J]. 地理学报, 2007, 62(3): 227-242. |
[13] | 黄润, 朱诚, 郑朝贵. 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5, 60(5): 742-750. |
[14] | 朱立平,王君波,陈玲,杨京蓉,李炳元,朱照宇,HiroykiKitagawa,G?ranPossnert. 藏南沉错湖泊沉积多指标揭示的2万年以来环境变化[J]. 地理学报, 2004, 59(4): 514-524. |
[15] | 杨建强,崔之久,易朝露,张威,刘克新. 云南点苍山全新世以来的冰川湖泊沉积[J]. 地理学报, 2004, 59(4): 525-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