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7, Vol. 62 ›› Issue (12): 1287-1298.doi: 10.11821/xb200712005
韩茂莉1, 刘宵泉1, 方晨2, 张一1, 李青淼1, 赵玉蕙
收稿日期:
2007-03-12
修回日期:
2007-07-02
出版日期:
2007-12-25
发布日期:
2007-12-25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韩茂莉(1955-), 女, 教授, 博士,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E-mail: maolih@urban.pk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31)
HAN Maoli1, LIU Xiaoquan1, FANG Chen2, ZHANG Yi1, LI Qingmiao1, ZHAO Yuhui
Received:
2007-03-12
Revised:
2007-07-02
Online:
2007-12-25
Published:
2007-12-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471031
摘要:
通过x2 检验等方式提出,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对海拔400~500 m 高程区域选择倾向十分明显,在这一高程内又偏重于距河床10~40 m 的坡地,兴隆洼、赵宝沟以及红山文化期这一特征最突出,夏家店下层文化期聚落位置表现出以400~500 m 高程区为核心向高、低两个方位发展。针对上述聚落环境选择特征指出:① 根据人类生存方式可将西辽河流域划 出林地与草地两大地带,两者的交界处即400~500 m 高程区域内以坡地为主的林缘地带,兴隆洼、赵宝沟文化期人类的采集、渔猎活动主要集中在这里,随着红山、夏家店下层文化期 原始农业的发展,聚落选址从原来的林缘地带向草地甚至林地扩展,前后不同考古文化期的 聚落位置界定了自然环境的空间属性与地域差异。② 西辽河流域受地带性环境因素制约,即使在全新世大暖期林缘地带的动植物资源也并不丰富,仅能满足人口密度极低的兴隆洼、赵宝沟文化期人类获取食物的需求,红山文化以后随着人口增殖原始农业逐渐发展起来。③ 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密度很低,人口规模在这一地区的环境容量之下,农业开发尚未对西辽河流域带来明显的环境扰动。
韩茂莉, 刘宵泉, 方晨, 张一, 李青淼, 赵玉蕙. 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选址与环境解读[J]. 地理学报, 2007, 62(12): 1287-1298.
HAN Maoli, LIU Xiaoquan, FANG Chen, ZHANG Yi, LI Qingmiao, ZHAO Yuhui.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election of Settlement and Environment in the Western Liaohe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Middle Holocene Epoch[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12): 1287-1298.
|
[1] | 董广辉, 仇梦晗, 李若, 陈发虎. 探讨过去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的“支点”概念模型[J]. 地理学报, 2021, 76(1): 15-29. |
[2] | 葛全胜, 朱会义. 两千年来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及启示[J]. 地理学报, 2021, 76(1): 3-14. |
[3] | 周侃, 李会, 申玉铭. 京津冀地区县域环境胁迫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J]. 地理学报, 2020, 75(9): 1934-1947. |
[4] | 冯雨雪, 李广东. 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影响关系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86-1405. |
[5] | 封志明, 李文君, 李鹏, 肖池伟. 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及其地理意义[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59-1372. |
[6] | 黄晓燕, 曹小曙, 殷江滨, 马瑞光. 城市轨道交通和建成环境对居民步行行为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6): 1256-1271. |
[7] | 胡最, 邓运员, 刘沛林, 彭惠军.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4): 789-803. |
[8] | 赵成双苹, 莫多闻. 长江中游江汉—洞庭盆地全新世以来水文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J]. 地理学报, 2020, 75(3): 529-543. |
[9] | 任宇飞, 方创琳, 李广东, 孙思奥, 鲍超, 刘若文.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关系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 2020, 75(3): 589-606. |
[10] | 邓祥征, 金贵, 何书金, 王成新, 李兆华, 王占岐, 宋马林, 杨庆媛, 张安录, 陈建成. 发展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20, 75(2): 226-239. |
[11] | 熊鹰, 章芳. 基于多源数据的长沙市人居热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443-2458. |
[12] | 胡志丁, 杜德斌. 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地缘环境分析——兼论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J].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047-2060. |
[13] | 高星, 康世昌, 刘青松, 陈鹏飞, 段宗奇. 1899—2011年青藏高原南部枪勇错沉积物磁性矿物的环境意义[J]. 地理学报, 2020, 75(1): 68-81. |
[14] | 刘海猛, 方创琳, 李咏红.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魔方”的基本概念及框架[J]. 地理学报, 2019, 74(8): 1489-1507. |
[15] | 佟彪, 党安荣, 许剑. 300 BC-1900 AD无定河流域城镇时空格局演变[J]. 地理学报, 2019, 74(8): 1508-1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