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6, Vol. 61 ›› Issue (11): 1132-1140.doi: 10.11821/xb200611002
王西琴1, 刘昌明2,3, 张远4
收稿日期:
2006-05-18
修回日期:
2006-07-23
出版日期:
2006-11-25
发布日期:
2006-11-25
作者简介:
王西琴 (1965-), 女, 陕西西安人,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生态需水、环境与经济关系的研究, E-mail: wangxiqin@sohu.com
基金资助: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105042); “973”项目(G1999043601)
WANG Xiqin1, LIU Changming2,3, ZHANG Yuan4
Received:
2006-05-18
Revised:
2006-07-23
Online:
2006-11-25
Published:
2006-11-25
Supported by:
Major Consultation Programs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ams, No.105042; “973”Project, No.G1999043601
摘要:
通过考虑水的自然循环与水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循环 (二元水循环),后者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耗水率、污水排放浓度影响,探讨了二元水循环下河流生态需水“质”与“量”的综合评价,以区别以往仅从自然水循环 (一元) 出发评价河流生态需水的缺陷。建立了二元水循环下的河流生态需水的水量与水质计算方法,并确定了河流生态需水的“质”与“量”的评价标准,实现了河流生态需水水量与水质的综合评价。以辽河流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计算了一元水循环下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浑太河、东北沿黄渤海诸河等水资源分区的河流生态需水,分别占径流的39.3%、63.0%、43.9%、43.3%、43.5%,采用Tennant推荐流量及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是:除西辽河属于“中”等级外,东辽河、浑太河、辽河干流、东北沿黄诸河等均在“好”等级以上,东辽河达到“极好”等级。与之对应的二元水循环下的河流生态需水比例分别是57.5%、74.1%、60.8%、60.3%、60.4%,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水量角度评价,西辽河不能达到生态需水“量”的标准,其余能够达标,从水质角度评价,西辽河、浑太河、辽河干流、东北沿黄诸河等均不能够达到“质”的标准,东辽河可以达标。从“量”与“质”相结合的角度评价,仅有东辽河可以达标。因此,水质状况是决定辽河流域河流生态需水是否满足生态系统需求的主要问题。
王西琴,刘昌明,张远. 基于二元水循环的河流生态需水水量与水质综合评价方法——以辽河流域为例[J]. 地理学报, 2006, 61(11): 1132-1140.
WANG Xiqin,LIU Changming,ZHANG Yuan. Water Quantity/Quality Combined Evaluation Method for Rivers' Water Requirements of the Instream Environmental Flow in Dualistic Water Cycle: A Case Study of Liaohe River Basi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11): 1132-1140.
|
[1] | 林峰, 陈兴伟, 姚文艺, 方艺辉, 邓海军, 吴杰峰, 林炳青. 基于SWAT模型的森林分布不连续流域水源涵养量多时间尺度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5): 1065-1078. |
[2] | 孙芳蒂, 马荣华. 鄱阳湖水文特征动态变化遥感监测[J]. 地理学报, 2020, 75(3): 544-557. |
[3] | 刘晓琼, 吴泽洲, 刘彦随, 赵新正, 芮旸, 张健. 1960-2015年青海三江源地区降水时空特征[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803-1820. |
[4] | 杨卫,张利平,李宗礼,张艳军,肖宜,夏军. 基于水环境改善的城市湖泊群河湖连通方案研究[J]. 地理学报, 2018, 73(1): 115-128. |
[5] | 崔颖颖, 朱立平, 鞠建廷, 罗伦, 王永杰. 基于流量监测的西藏东南部然乌湖水量平衡季节变化及其补给过程分析[J]. 地理学报, 2017, 72(7): 1221-1234. |
[6] | 金双彦, 张遂业, 马志瑾, 张萍. 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内蒙古河段耗水量分析[J]. 地理学报, 2015, 70(3): 501-508. |
[7] | 田原, 余成群, 雒昆利, 武建双, 张宪洲, 倪润祥, 田兴磊. 西藏地区天然水的水化学性质和元素特征[J]. 地理学报, 2014, 69(7): 969-982. |
[8] | 王学, 李秀彬, 辛良杰. 河北平原冬小麦播种面积收缩及由此节省的水资源量估算[J]. 地理学报, 2013, 68(5): 694-707. |
[9] | 马雪宁, 张明军, 王圣杰, 马潜, 潘淑坤. “蒸发悖论”在黄河流域的探讨[J]. 地理学报, 2012, 67(5): 645-656. |
[10] | 王随继, 闫云霞, 颜明, 赵晓坤. 皇甫川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析——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方法的提出及应用[J]. 地理学报, 2012, 67(3): 388-397. |
[11] | 张明军, 王圣杰, 李忠勤, 王飞腾. 近50 年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冰川面积状况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9): 1155-1165. |
[12] | 李剑锋, 张强, 陈晓宏, 江涛. 考虑水文变异的黄河干流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J]. 地理学报, 2011, 66(1): 99-110. |
[13] | 严子奇, 夏军, Lars Gottschalk. 基于水文随机方法的大尺度径流空间插值图化研究——淮河流域蚌埠以上区间为例[J]. 地理学报, 2010, 65(7): 841-852. |
[14] | 杨青, 刘晓阳, 崔彩霞, 李军, 刘蕊. 塔里木盆地水汽含量的计算与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10, 65(7): 853-862. |
[15] | 段春青; 刘昌明; 陈晓楠; 柳文华; 郑红星.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J]. 地理学报, 2010, 65(1): 8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