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6, Vol. 61 ›› Issue (6): 645-653.doi: 10.11821/xb200606008
喻锋1,2, 李晓兵1, 王宏1, 余弘婧1
收稿日期:
2005-10-28
修回日期:
2006-01-23
出版日期:
2006-06-25
发布日期:
2006-06-25
通讯作者:
李晓兵: E-mail: xbli@ires.cn
作者简介:
喻锋 (1981-), 男, 湖南武冈市人, 硕士,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及资源环境遥感研究。E-mail: fyu@infomail.mlr.gov.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62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4-0149)
YU Feng1,2, LI Xiaobing1, WANG Hong1, YU Hongjing1
Received:
2005-10-28
Revised:
2006-01-23
Online:
2006-06-25
Published:
2006-06-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0370625;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No.NCET-04-0149
摘要:
基于"3S"技术揭示了皇甫川流域近十多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并进一步在像元水平上对流域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重点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近十几年来,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土地利用格局持续承受着来自当地快速城市化进程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两方面相互矛盾的巨大压力;② 1987年到2000年,流域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但整体好转的状况难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在大规模治理和恢复的背景下发生的恶化;③ 流域内林地、耕地、灌丛、水体、城镇用地和草地从面积上看,基本上均处于生态安全的预警状态,而裸砒砂岩和沙地的绝对大部分属于中警状态或重警 (巨警) 状态;④ 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安全指数大小顺序基本保持为灌丛 > 林地 > 草地 > 耕地 > 沙地 > 裸砒砂岩,表明林、灌措施是流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首选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沙地尤其是分布面积较广的裸砒砂岩则是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难题和关键。最后,提出了通过优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来确保生态安全的初步设想。
喻锋, 李晓兵, 王宏, 余弘婧. 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J]. 地理学报, 2006, 61(6): 645-653.
YU Feng, LI Xiaobing, WANG Hong, YU Hongjing. Land Use Change and Eco-security Assessment of Huangfuchuan Watershed[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6): 645-653.
|
[1] | 孙毅中, 杨静, 宋书颖, 朱杰, 戴俊杰. 多层次矢量元胞自动机建模及土地利用变化模拟[J].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164-2179. |
[2] | 刘纪远,宁佳,匡文慧,徐新良,张树文,颜长珍,李仁东,吴世新,胡云锋,杜国明,迟文峰,潘涛,宁静.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J]. 地理学报, 2018, 73(5): 789-802. |
[3] | 谭章智, 李少英, 黎夏, 刘小平, 陈逸敏, 李威贤.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效应[J]. 地理学报, 2017, 72(5): 850-862. |
[4] | 刘纪远, 刘文超, 匡文慧, 宁佳.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遥感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3): 335-369. |
[5] | 李升发, 李秀彬. 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6, 71(3): 370-389. |
[6] | 杨俊, 解鹏, 席建超, 葛全胜, 李雪铭, 马占东.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3): 461-475. |
[7] | 罗娅, 杨胜天, 刘晓燕, 刘昌明, 宋文龙, 董国涛, 赵海根, 娄和震. 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4, 69(1): 42-53. |
[8] | 吴琳娜, 杨胜天, 刘晓燕, 罗娅, 周旭, 赵海根. 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14, 69(1): 54-63. |
[9] | 刘纪远, 匡文慧, 张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地理学报, 2014, 69(1): 3-14. |
[10] | 王渊刚, 罗格平, 赵树斌, 韩其飞, 李超凡, 范彬彬, 陈耀亮. 新疆耕地变化对区域碳平衡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4, 69(1): 110-120. |
[11] | 朱会义. 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力——新疆地区农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变动趋势分析[J]. 地理学报, 2013, 68(8): 1029-1037. |
[12] | 杨依天, 郑度, 张雪芹, 刘羽. 1980-2010 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耦合及其环境效应[J]. 地理学报, 2013, 68(6): 813-824. |
[13] | 闫慧敏, 刘纪远, 黄河清, 董金玮, 徐新良, 王军邦. 城市化和退耕还林草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2, 67(5): 579-588. |
[14] | 王随继, 闫云霞, 颜明, 赵晓坤. 皇甫川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析——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方法的提出及应用[J]. 地理学报, 2012, 67(3): 388-397. |
[15] | 杜云艳1, 王丽敬2, 季民2, 曹峰1. 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的案例推理方法[J]. 地理学报, 2009, 64(12): 1421-1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