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6, Vol. 61 ›› Issue (2): 146-156.doi: 10.11821/xb200602004
阎建忠1,2, 张镱锂2, 朱会义2, 摆万奇2, 郑度2
收稿日期:
2005-03-22
修回日期:
2005-10-17
出版日期:
2006-02-25
发布日期:
2006-02-25
通讯作者:
张镱锂, zhangyl@igsnrr.ac.cn
作者简介:
阎建忠 (1972-), 男, 重庆忠县人, 博士后, 副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从事地理学综合研究.E-mail: yanjz@igsnrr.ac.cn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2005CB42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471009, 40261003, 30270256);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KZCX3-SW-339)
YAN Jianzhong1,2, ZHANG Yili2, BAI Wanqi2, ZHU Huiyi2, ZHENG Du2
Received:
2005-03-22
Revised:
2005-10-17
Online:
2006-02-25
Published:
2006-02-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2005CB422006;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471009; No.40261003; No30270256;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ject, No.KZCX3-SW-339
摘要:
青藏高原的环境退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农牧民如何认识和响应环境退化,还缺乏实证研究。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对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典型村 (位于河谷区的丹扎木村、中山区的克尔马村和山原区的日科村) 的农牧民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① 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的居民对环境退化具有不同的响应过程。河谷区通过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缓解了人口压力,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和森林退化;中山区以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发展畜牧业来缓解人口压力,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环境退化;山原区的劳动力不能转移到二、三产业,只能通过增加牲畜数量来解决生计,牧民仅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草料不足的问题和雪灾等自然灾害。在大渡河上游,最脆弱的区域是中山区和山原区,而不是人口压力大的河谷区。② 生计方式是影响居民响应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的关键因素。基于居民的生计方式来解释和解决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问题,将是一个新的方向。③ 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居民改善生计。降低教育收费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阎建忠, 张镱锂, 朱会义, 摆万奇, 郑度. 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居民对环境退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06, 61(2): 146-156.
YAN Jianzhong, ZHANG Yili, BAI Wanqi, ZHU Huiyi, ZHENG Du. Residents'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ase Studies from Three Villages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2): 146-156.
|
[1] | 黄海, 田尤, 刘建康, 张佳佳, 杨东旭, 杨顺. 藏东地区斜坡土壤冻融侵蚀力学机制及敏感性分析[J]. 地理学报, 2021, 76(1): 87-100. |
[2] | 封志明, 李文君, 李鹏, 肖池伟. 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及其地理意义[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59-1372. |
[3] | 孙思奥, 王晶, 戚伟. 青藏高原地区城乡虚拟水贸易格局与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46-1358. |
[4] | 梁馨月, 徐梦珍, 吕立群, 崔一飞, 张风宝. 基于地貌特征的青藏高原边缘泥石流沟分类[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73-1385. |
[5] | 冯雨雪, 李广东. 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影响关系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86-1405. |
[6] | 许珺, 徐阳, 胡蕾, 王振波. 基于位置大数据的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时空模式[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06-1417. |
[7] | 王楠, 王会蒙, 杜云艳, 易嘉伟, 刘张, 涂文娜. 青藏高原人口流入流出时空模式研究[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18-1431. |
[8] | 王彦君, 吴保生, 钟德钰. 黄河下游主槽断面形态对水沙变化响应过程的模拟[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94-1511. |
[9] | 戚伟, 刘盛和, 周亮. 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及“胡焕庸线”思想应用[J]. 地理学报, 2020, 75(2): 255-267. |
[10] | 田晶, 郭生练, 刘德地, 陈启会, 王强, 尹家波, 吴旭树, 何绍坤.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流域径流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307-2318. |
[11] | 刘玉洁, 葛全胜, 戴君虎. 全球变化下作物物候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 2020, 75(1): 14-24. |
[12] | 范科科, 张强, 孙鹏, 宋长青, 余慧倩, 朱秀迪, 申泽西. 青藏高原土壤水分变化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1): 82-97. |
[13] | 高星, 康世昌, 刘青松, 陈鹏飞, 段宗奇. 1899—2011年青藏高原南部枪勇错沉积物磁性矿物的环境意义[J]. 地理学报, 2020, 75(1): 68-81. |
[14] | 黄木易, 岳文泽, 方斌, 冯少茹. 1970-2015年大别山区生态服务价值尺度响应特征及地理探测机制[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904-1920. |
[15] | 郭超,蒙红卫,马玉贞,李丹丹,胡彩莉,刘杰瑞,雒聪文,王凯. 藏南羊卓雍错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7): 1345-1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