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6, Vol. 61 ›› Issue (2): 139-145.doi: 10.11821/xb200602003
刘成武1,2, 李秀彬1
收稿日期:
2005-10-08
修回日期:
2005-12-21
出版日期:
2006-02-25
发布日期:
2006-02-25
作者简介:
刘成武 (1966-), 男, 博士, 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方面的研究。E-mail: liucw@igsnrr.ac.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571003); 欧盟资助项目 (ICA4-CT-2001-10085);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5ABA008);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D200528002)
LIU Chengwu1,2, LI Xubin1
Received:
2005-10-08
Revised:
2005-12-21
Online:
2006-02-25
Published:
2006-02-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571003; European Committee Item, No.ICA4-CT-2001-10085; Provincial Natural Foundation of Hubei, No.2005ABA008; Foundation of Hubei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No.D200528002
摘要:
依托1980~2002年的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从集约度、播种面积与耕地撂荒变化三个方面,对中国1980年以来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西部地区农地利用的集约度具有强劲的上升态势,而东、中部地区在1992~1993年时集约度下降显著,在1997年以后,集约度具有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② 东部地区农地利用的总播种面积显著下降,而西部地区却有相当稳定的扩大趋势;③ 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三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均经历了一个“三缩二扩”的变化过程:“缩小 (1980~1985)—扩大 (1985~1991)—缩小 (1991~1994)—扩大 (1994~1999)—再缩小 (1999~ 2002)”;但在变化幅度与发展态势上,三个区域之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播种面积有显著的下降态势,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在1999年以前,其总的态势是播种面积有所扩大,此后播种面积明显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小于东部地区;④ 中部地区耕地撂荒案例最多,涉及地域最广,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东部地区的耕地撂荒现象主要出现在1992~1995年,而中部地区高度集中在1998~2002年,西部地区耕地撂荒的时间分布较为均匀,没有高度集中出现的特点。
刘成武, 李秀彬. 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J]. 地理学报, 2006, 61(2): 139-145.
LIU Chengwu, LI Xubin.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es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hina during 1980-2002[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2): 139-145.
|
[1] | 古恒宇, 沈体雁. 中国高学历人才的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J]. 地理学报, 2021, 76(2): 326-340. |
[2] | 朱晟君, 金文纨. 地方出口产品结构及制度环境与企业出口相关多样化[J]. 地理学报, 2021, 76(2): 398-414. |
[3] | 李钢, 薛淑艳, 马雪瑶, 周俊俊, 徐婷婷, 王皎贝.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21, 76(2): 310-325. |
[4] | 葛全胜, 朱会义. 两千年来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及启示[J]. 地理学报, 2021, 76(1): 3-14. |
[5] | 张兴航, 张百平, 王晶, 余付勤, 赵超, 姚永慧. 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样带植被序列与气候分界问题[J]. 地理学报, 2021, 76(1): 30-43. |
[6] | 李哲, 丁永建, 陈艾姣, 张智华, 张世强. 1960—2019年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中的Hiatus现象及特征[J]. 地理学报, 2020, 75(9): 1845-1859. |
[7] | 郭泽呈, 魏伟, 石培基, 周亮, 王旭峰, 李振亚, 庞素菲, 颉斌斌. 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时空格局[J]. 地理学报, 2020, 75(9): 1948-1965. |
[8] | 敖荣军, 常亮.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影响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8): 1572-1584. |
[9] | 宋周莺, 祝巧玲. 中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格局及其驱动力[J]. 地理学报, 2020, 75(8): 1603-1616. |
[10] | 马春玥, 买买提·沙吾提, 姚杰, 古丽努尔·依沙克. 1950—2015年中国棉花生产时空动态变化[J]. 地理学报, 2020, 75(8): 1699-1710. |
[11] | 郑景云, 张学珍, 刘洋, 郝志新. 过去千年中国不同区域干湿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评估[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32-1450. |
[12] | 陶泽兴, 葛全胜, 王焕炯. 1963—2018年中国垂柳和榆树开花始期积温需求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51-1464. |
[13] | 瞿诗进, 胡守庚, 李全峰.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转型阶段及其空间格局[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539-1553. |
[14] | 魏素豪, 李晶, 李泽怡, 宗刚. 中国农业竞争力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0, 75(6): 1287-1300. |
[15] | 王少剑, 高爽, 黄永源, 史晨怡.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时空演变格局及预测[J]. 地理学报, 2020, 75(6): 1316-1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