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6, Vol. 61 ›› Issue (1): 99-108.doi: 10.11821/xb200601010
冯起, 司建华, 张艳武, 姚济敏, 刘蔚, 苏永红
收稿日期:
2005-06-20
修回日期:
2005-11-17
出版日期:
2006-01-25
发布日期:
2006-01-25
作者简介:
冯起 (1966-), 男,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百人计划”入选者, 主要从事水文学与水资源研究。E-mail: qifeng@lzb.ac.cn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340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 (KZCX1-09-03; KZCX1-10-06)
FENG Qi, SI Jianhua, ZHANG Yanwu, YAO Jiming, LIU Wei, SU Yonghong
Received:
2005-06-20
Revised:
2005-11-17
Online:
2006-01-25
Published:
2006-01-25
Supported by:
The Hundred Talent Scholar Foundation, No.2003401;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ject, No.KZCX1-09-03; No.KZCX1-10-06
摘要:
运用微气象学方法对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分析我国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的微气象特征并与林地外进行了对比。同时讨论晴天、阴天和沙尘暴天气的PAR的差异,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荒漠绿洲具有改变太阳辐射、调节近地层地表及地下温度、缩小温差、降低风速、提高土壤及大气湿度等重要生态作用。绿洲内部的太阳总辐射比林冠层顶部减少49.3%~49.83%;生长季胡杨和柽柳林内的气温均低于林地外,胡杨林平均比林外低1.62 oC,柽柳林比林外低0.83 oC,而且森林覆盖率越高降温作用越明显;群落上层气温高于群落下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林内大气相对湿度均高于林地外,生长期,胡杨林内比林地外高8.5%,柽柳林高4.2%;胡杨林地平均风速为0.33 m/s,比林地外低2.7 m/s;柽柳林平均风速为0.72 m/s,比林地外低2.31 m/s。在沙尘暴日,PAR明显小于阴天日和晴天日下的值,而φ浊Q非常大,且变化不稳定,该结论对研究大气层的稳定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冯起, 司建华, 张艳武, 姚济敏, 刘蔚, 苏永红. 极端干旱地区绿洲小气候特征及其生态意义[J]. 地理学报, 2006, 61(1): 99-108.
FENG Qi, SI Jianhua, ZHANG Yanwu, YAO Jiming, LIU Wei, SU Yonghong. Micro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ihe Oasis in the Hyperarid Zon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1): 99-108.
|
[1] | 戴尔阜, 黄宇, 吴卓, 赵东升. 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地理学报, 2016, 71(1): 21-34. |
[2] | 王彦君, 吴保生, 王永强, 钟德钰. 黄河内蒙古河段非汛期和汛期冲淤量计算方法[J]. 地理学报, 2015, 70(7): 1137-1148. |
[3] | 苏腾, 王随继, 梅艳国. 水库联合运行对库下汛期河道过水断面形态参数变化率的影响——以黄河内蒙古河段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3): 488-500. |
[4] | 金双彦, 张遂业, 马志瑾, 张萍. 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内蒙古河段耗水量分析[J]. 地理学报, 2015, 70(3): 501-508. |
[5] | 李仕冀, 李秀彬, 谈明洪. 乡村人口迁出对生态脆弱地区植被覆被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10): 1622-1631. |
[6] | 刘宪锋, 朱秀芳, 潘耀忠, 李双双, 张东海, 刘焱序. 近53年内蒙古寒潮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4, 69(7): 1013-1024. |
[7] | 任小丽, 何洪林, 张黎, 于贵瑞. 1981-2010年中国散射光合有效辐射的估算及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14, 69(3): 323-333. |
[8] | 胡云锋, 刘纪远, 巴图娜存, 甄霖. 内蒙古中东部地区137Cs背景值的确定[J]. 地理学报, 2014, 69(3): 343-352. |
[9] | 戴尔阜, 翟瑞雪, 葛全胜, 吴秀芹. 1980s-2010s内蒙古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J]. 地理学报, 2014, 69(11): 1651-1660. |
[10] | 穆少杰, 李建龙, 陈奕兆, 刚成诚, 周伟, 居为民. 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2, 67(9): 1255-1268. |
[11] | 殷贺, 李正国, 王仰麟, 蔡福. 基于时间序列植被特征的内蒙古荒漠化评价[J]. 地理学报, 2011, 66(5): 653-661. |
[12] | 张戈丽, 徐兴良, 周才平, 张宏斌, 欧阳华. 近30 年来呼伦贝尔地区草地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11, 66(1): 47-58. |
[13] | 耿元波, 罗光强. 内蒙古羊草草原呼吸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区分[J]. 地理学报, 2010, 65(9): 1058-1068. |
[14] | 朱旭东1, 2, 何洪林1, 刘敏1, 2, 于贵瑞1, 孙晓敏1, 高彦华1. 近50 年中国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0, 65(3): 270-280. |
[15] | 陈效逑,王恒. 1982-2003 年内蒙古植被带 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09, 64(1): 84-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