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5, Vol. 60 ›› Issue (4): 567-576.doi: 10.11821/xb200504005
王铮1,2, 毛可晶1, 刘筱1,3, 赵晶媛1, 谢书玲2
收稿日期:
2005-02-03
修回日期:
2005-05-11
出版日期:
2005-07-25
发布日期:
2005-07-25
作者简介:
王铮 (1954-),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理论地理学及地理信息科学、区域管理与发展研究。E-mail: wangzheng@mail.casipm.ac.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70010)
WANG Zheng1,2, MAO Kejing1, LIU Xiao1,3, ZHAO Jingyuan1, XIE Shuling2
Received:
2005-02-03
Revised:
2005-05-11
Online:
2005-07-25
Published:
2005-07-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070010
摘要:
高技术产业发生空间聚集是一种重要的新经济的地理现象,空间上细分,这种聚集进一步呈现形成产业专业化的产业带或者产业区具有专业化特征的产业集群。在首先讨论聚集与集群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有赖于产业集群。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产业聚集区分布的区位因子,发现这些因子包括人力资本、知识环境、气候环境和商贸环境。并对这几个因子进行了量化,对此建立模型,验证了这些区位要素对高技术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聚集是产业、资本、人口向空间的集中。产业发生聚集的区位因子包括知识溢出环境、人力资本聚集、气候环境、商贸环境、交通环境与供应链环境。②在6个区位因子中,知识溢出环境、人力资本、气候条件是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决定性区位因子,交通条件、供应链环境、商贸环境是高技术产业聚集发展的辅助性区位因子。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交通条件、供应链环境、商贸环境成为控制性因素。
王铮, 毛可晶, 刘筱, 赵晶媛, 谢书玲. 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区位因子分析[J]. 地理学报, 2005, 60(4): 567-576.
WANG Zheng, MAO Kejing, LIU Xiao, ZHAO Jingyuan, XIE Shuling. An Analysis for Location Factors that Caus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60(4): 567-576.
|
[1] | 马仁锋, 王腾飞, 张文忠. 创意再生视域宁波老工业区绅士化动力机制[J]. 地理学报, 2019, 74(4): 780-796. |
[2] | 刘思婧,李国旗,金凤君. 中国物流集群的量化甄别与发育程度评价[J]. 地理学报, 2018, 73(8): 1540-1555. |
[3] | 朱晓华, 何书金, 袁丽华. 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的发展与实践[J]. 地理学报, 2017, 72(5): 918-941. |
[4] | 陶伟, 王绍续, 朱竑. 广州拾荒者的身体实践与空间建构[J]. 地理学报, 2017, 72(12): 2199-2213. |
[5] | 林兰. 重化工业集群式创新机制与空间响应研究[J]. 地理学报, 2016, 71(8): 1400-1415. |
[6] | 杨仲元, 徐建刚, 林蔚.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旅游地空间演化模式——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6, 71(6): 1059-1074. |
[7] | 王承云, 秦健, 杨随. 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集群研究[J]. 地理学报, 2013, 68(8): 1097-1109. |
[8] | 汤放华, 汤慧, 孙倩, 汤迪莎.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J]. 地理学报, 2013, 68(10): 1357-1366. |
[9] | 廖一兰, 王劲峰, 杨维中, 李忠杰, 金莲梅, 赖圣杰, 郑晓瑛. 传染病多维度聚集性探测方法[J]. 地理学报, 2012, 67(4): 435-443. |
[10] | 宋周莺, 刘卫东. 信息时代的企业区位研究[J]. 地理学报, 2012, 67(4): 479-489. |
[11] | 吕晓芳,王仰麟, 彭建, 吴健生. 深圳快速城市化地区公路沿线土地利用空间集聚[J]. 地理学报, 2008, 63(8): 845-855. |
[12] | 邵晖. 北京市生产者服务业聚集特征[J]. 地理学报, 2008, 63(12): 1289-1298. |
[13] | 苗长虹. 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 ——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为例[J]. 地理学报, 2006, 61(4): 425-434. |
[14] | 李蕾蕾, 张晓东, 胡灵玲. 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以深圳为例[J]. 地理学报, 2005, 60(2): 257-265. |
[15] | 曾刚, 文嫮. 上海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J]. 地理学报, 2004, 59(7s): 5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