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5, Vol. 60 ›› Issue (1): 32-40.doi: 10.11821/xb200501004
赵景波1,2
收稿日期:
2003-06-07
修回日期:
2004-02-14
出版日期:
2005-01-25
发布日期:
2005-01-25
作者简介:
赵景波 (1953-),男,山东滕州人,教授,博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研究。E-mail: jbzhao708@sohu.com
基金资助: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 (IGCP448);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 (01JAZJD770014);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SKLLQG0306)
ZHAO Jingbo1,2
Received:
2003-06-07
Revised:
2004-02-14
Online:
2005-01-25
Published:
2005-01-25
Supported by: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Project, No.IGCP448; Project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01JAZJD770014; Project for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No.SKLLQG0306
摘要:
通过对关中平原双竹村剖面、寇家坡剖面 以及蓝田田家坡剖面、三官庙剖面、长安四府村剖面和宝鸡马家塬剖面黄土沉积中第4层古土壤的分析,发现西安、长安、蓝田和宝鸡中更新世中期发育的第4层古土壤已转变成为风化壳,厚度变化在3.5~3.7 m之间。它由4层组成,最上部的第1层是发育好的红棕色粘化层 (Bts),第2层是具有铁质胶膜的风化淋滤黄土层 (Cs),第3层是不含铁质胶膜的风化淋滤黄土层 (Cl),第4层是CaCO3结核层 (Ck)。对风化剖面中CaCO3含量、pH值、黏土含量,元素Sr、Fe2O3 和Al2O3分析,表明该风化剖面受到了较强烈的风化淋溶和黏土化作用,并指示当时的风化淋滤深度明显超出了土壤粘化层的厚度。粘化层中黏土胶膜具亚热带土壤胶膜特征,具超微晶粒结构,由新生的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微晶粒构成,明显定向排列,这是其具有光性的原因。风化壳型古土壤的发育表明,在距今42-35万年前后,黄土高原东南部盛行亚热带气候。这一古土壤剖面构型为Bts-Cs-Cl-Ck-C,它发育时的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分别约为16 oC和1000 mm,比现代关中平原高约3 oC和400 mm。
赵景波. 关中平原420-350 ka BP的古土壤与环境[J]. 地理学报, 2005, 60(1): 32-40.
ZHAO Jingbo. Palaeosol Developed and Paleoenvironment in the Guanzhong Plain during 420-350 kaBP[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60(1): 32-40.
|
[1] | 胡小猛, 蔡顺, 陈美君. 基于区域河湖地貌演化历史的大荔人化石层位年代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5): 864-872. |
[2] | 吕红华,李有利,南峰,司苏沛,刘运明,钱蟒,赵洪壮. 天山北麓河流阶地序列及形成年代[J]. 地理学报, 2008, 63(1): 65-74. |
[3] | 欧阳椿陶, 李保生, 欧先交, 温小浩, 曾兰华, 杨艺, 刘宇飞. 萨拉乌苏河流域末次间冰期 古土壤化学风化与古气候[J]. 地理学报, 2007, 62(5): 518-528. |
[4] | 高全洲,崔之久,陶贞,刘耕年,洪云. 青藏高原古岩溶的性质、发育时代和环境特征[J]. 地理学报, 2002, 57(3): 267-274. |
[5] |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模式[J]. 地理学报, 2002, 57(3): 293-300. |
[6] | 胡小猛,傅建利,李有利. 汾河流域地貌发育对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02, 57(3): 310-318. |
[7] | 张丽萍, 朱大奎, 杨达源. 长江三峡坝区花岗岩风化壳化学元素迁移特征[J]. 地理学报, 2001, 56(5): 515-522. |
[8] | 赵景波. 陕西黄土高原500 ka BP的古土壤与气候带迁移[J]. 地理学报, 2001, 56(3): 323-331. |
[9] | 崔之久, 洪云, 高全洲, 陈怀录. 青藏高原东北部古喀斯特过程与环境[J]. 地理学报, 1996, 51(5): 408-417. |
[10] | 雷祥义. 靖远曹岘黄土的形成时代及显微结构特征[J]. 地理学报, 1995, 50(6): 521-533. |
[11] | 赵景波. 黄土中古土壤淀积类型[J]. 地理学报, 1995, 50(1): 35-40. |
[12] | 夏正楷, Bruce JG, Crozier MJ . 新西兰黄土和中国黄土的对比研究 [J]. 地理学报, 1993, 48(4): 337-347. |
[13] | 夏正楷 . 泥河湾盆地的水下黄土堆积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地理学报, 1992, 47(1): 58-65. |
[14] | 朱照宇. 黄河中游河流阶地的形成与水系演化[J]. 地理学报, 1989, 44(4): 429-440. |
[15] | 李保生, 董光荣, 高尚玉, 丁同虎, 邵亚军. 陕西北部榆林第四纪地层剖面的粒度分析与讨论[J]. 地理学报, 1988, 43(2): 127-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