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3, Vol. 58 ›› Issue (5): 743-748.doi: 10.11821/xb200305013
安成邦1, 冯兆东1, 唐领余2, 陈发虎1
收稿日期:
2003-04-17
修回日期:
2003-06-11
出版日期:
2003-09-25
发布日期:
2003-09-25
作者简介:
安成邦 (1970-), 男, 博士研究生。从事全新世环境变化与新石器文化演进研究。E-mail: cban@lz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400251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G2000048701)
AN Chengbang1, FENG Zhaodong1, TANG Lingyu2, CHEN Fahu1
Received:
2003-04-17
Revised:
2003-06-11
Online:
2003-09-25
Published:
2003-09-25
Supported by:
NSFC "Outstanding Young Scholar Program", No. 40025105; National Key Project for Basic Research, No. G2000048701
摘要:
通过对甘肃中部黄土剖面孢粉和其他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表明距今4000年前后气候迅速干凉化。粒度、有机质、孢粉和软体动物指示距今4000年以前夏季风总体强盛,气候湿润, 距今4000年后夏季风强烈退缩, 气候迅速变干。距今4000年的干旱在我国北方有普遍表现。气候的干旱化及其引起的环境变化对齐家文化晚期的面貌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原始农业衰落,畜牧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并使得齐家文化和辛店、寺洼文化之间出现了断层。
安成邦,冯兆东,唐领余,陈发虎. 甘肃中部4000年前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J]. 地理学报, 2003, 58(5): 743-748.
AN Chengbang, FENG Zhaodong, TANG Lingyu, CHEN Fahu.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Cultural Transition at 4 cal. ka BP in Central Gans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5): 743-748.
|
[1] | 高星, 康世昌, 刘青松, 陈鹏飞, 段宗奇. 1899—2011年青藏高原南部枪勇错沉积物磁性矿物的环境意义[J]. 地理学报, 2020, 75(1): 68-81. |
[2] | 郭超,蒙红卫,马玉贞,李丹丹,胡彩莉,刘杰瑞,雒聪文,王凯. 藏南羊卓雍错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7): 1345-1362. |
[3] | 吴绍洪,刘路路,刘燕华,高江波,戴尔阜,冯爱青. “一带一路”陆域地理格局与环境变化风险[J]. 地理学报, 2018, 73(7): 1214-1225. |
[4] | 张云峰, 张振克, 任航, 高磊, 丁海燕. 近百年来长江口启东嘴潮滩沉积物质来源及定量估算[J]. 地理学报, 2018, 73(11): 2105-2116. |
[5] | 安成邦, 王伟, 段阜涛, 黄伟, 陈发虎. 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J]. 地理学报, 2017, 72(5): 875-891. |
[6] | 刘昌明, 王中根, 杨胜天, 桑燕芳, 刘小莽, 李军. 地表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的水循环综合模拟系统(HIMS)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 2014, 69(5): 579-587. |
[7] | 郎丽丽, 王训明, 哈斯, 花婷. 灌丛沙丘形成演化及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的主要进展[J]. 地理学报, 2012, 67(11): 1526-1536. |
[8] | 张广胜1, 2, 朱诚1, 王吉怀3, 朱光耀4, 马春梅1, 郑朝贵5, 赵兰会6, 李中轩1, 朱青1, 金爱春7.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4.5-4.0 ka BP龙山文化的环境考古[J]. 地理学报, 2009, 64(7): 817-827. |
[9] | 春喜,陈发虎,范育新,夏敦胜,赵晖. 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古湖存在的沙嘴证据及环境意义[J]. 地理学报, 2009, 64(3): 339-348. |
[10] | 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 地理学报, 2009, 64(11): 1363-1374. |
[11] | 谢曼平,朱立平,彭萍, 甄晓林, 汪勇,鞠建廷, Schwalb. 8.4 ka 以来纳木错湖芯介形类组合的环境变化意义[J]. 地理学报, 2008, 63(9): 931-944. |
[12] | 孙爱芝, 冯兆东, 唐领余, 马玉贞. 13 ka BP 以来黄土高原西部的植被与环境演化[J]. 地理学报, 2008, 63(3): 280-292. |
[13] | 李元芳, 朱立平, 李炳元. 藏南沉错地区近1400年来的介形类与环境变化[J]. 地理学报, 2002, 57(4): 413-421. |
[14] | 杨桂山, 施雅风, 张琛, 梁海棠. 未来海岸环境变化的易损范围及评估——江苏滨海平原个例研究[J]. 地理学报, 2000, 55(4): 385-394. |
[15] | 《地理学报》.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J]. 地理学报, 1999, 54(1): 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