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3, Vol. 58 ›› Issue (3): 333-342.doi: 10.11821/xb200303002
孔祥斌1, 张凤荣1, 齐伟2, 徐艳1
收稿日期:
2002-12-15
修回日期:
2003-02-20
出版日期:
2003-05-25
发布日期:
2003-05-25
作者简介:
孔祥斌 (1969-), 男, 河北省承德市人, 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土地资源评价。E-mail: kxbin1@263.net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9990118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9871005); 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2000209)
KONG Xiangbin1, ZHANG Fengrong1, QI Wei2, XU Yan1
Received:
2002-12-15
Revised:
2003-02-20
Online:
2003-05-25
Published:
2003-05-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Project for Basic Research, No.G1999011810;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9871005; Key Technical Research Fund of Land and Resource Ministry of China, No.2000209
摘要: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集约化农区的分析样区,通过对1980年、1999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2期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养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曲周县1980~1999年之间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水浇地、旱地、菜地、园地、林地等农业用地类型为主,1980年农业用地类型占土地总面积的77.47%,1999年的农业利用类型占土地总面积的77.43%;但是土地利用类型也存在着转化,转化的顺序为荒草地向旱地、水浇地、菜地方向转化,旱地向水浇地、菜地方向转化;1980年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用地类型间的变化顺序为水浇地>旱地>荒草地,差异幅度在2%~18%之间,1999年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用地类型间的变化顺序为菜地>水浇地>旱地,差异幅度在18%~690%之间;2期对比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含量除速效钾外不仅在相同用地类型之间增加幅度大,而且在转化后地用地类型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变化顺序为菜地>水浇地>旱地>荒草地,速效钾含量变化的顺序为旱地>荒草地>菜地>水浇地。
孔祥斌,张凤荣,齐伟,徐艳. 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 地理学报, 2003, 58(3): 333-342.
KONG Xiangbin, ZHANG Fengrong, QI Wei, XU Yan.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Fertility i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Region: A Case Study of Quzhou County, Hebei[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3): 333-342.
|
[1] | 孙毅中, 杨静, 宋书颖, 朱杰, 戴俊杰. 多层次矢量元胞自动机建模及土地利用变化模拟[J].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164-2179. |
[2] | 刘纪远,宁佳,匡文慧,徐新良,张树文,颜长珍,李仁东,吴世新,胡云锋,杜国明,迟文峰,潘涛,宁静.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J]. 地理学报, 2018, 73(5): 789-802. |
[3] | 谭章智, 李少英, 黎夏, 刘小平, 陈逸敏, 李威贤.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效应[J]. 地理学报, 2017, 72(5): 850-862. |
[4] | 刘纪远, 刘文超, 匡文慧, 宁佳.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遥感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3): 335-369. |
[5] | 李升发, 李秀彬. 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6, 71(3): 370-389. |
[6] | 杨俊, 解鹏, 席建超, 葛全胜, 李雪铭, 马占东.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3): 461-475. |
[7] | 罗娅, 杨胜天, 刘晓燕, 刘昌明, 宋文龙, 董国涛, 赵海根, 娄和震. 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4, 69(1): 42-53. |
[8] | 吴琳娜, 杨胜天, 刘晓燕, 罗娅, 周旭, 赵海根. 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14, 69(1): 54-63. |
[9] | 刘纪远, 匡文慧, 张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地理学报, 2014, 69(1): 3-14. |
[10] | 王渊刚, 罗格平, 赵树斌, 韩其飞, 李超凡, 范彬彬, 陈耀亮. 新疆耕地变化对区域碳平衡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4, 69(1): 110-120. |
[11] | 朱会义. 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力——新疆地区农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变动趋势分析[J]. 地理学报, 2013, 68(8): 1029-1037. |
[12] | 杨依天, 郑度, 张雪芹, 刘羽. 1980-2010 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耦合及其环境效应[J]. 地理学报, 2013, 68(6): 813-824. |
[13] | 王尚义, 石瑛, 牛俊杰, 樊兰英. 煤矸石山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山西省河东矿区1号煤矸石山为例[J]. 地理学报, 2013, 68(3): 372-379. |
[14] | 闫慧敏, 刘纪远, 黄河清, 董金玮, 徐新良, 王军邦. 城市化和退耕还林草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2, 67(5): 579-588. |
[15] | 庞瑞洺, 许清海, 丁伟, 张生瑞. 河北省中南部农田孢粉组合特征[J]. 地理学报, 2010, 65(11): 1345-1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