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2, Vol. 57 ›› Issue (6): 717-722.doi: 10.11821/xb200206012
傅伯杰1, 邱扬2, 王军3, 陈利顶1
收稿日期:
2002-03-11
修回日期:
2002-08-15
出版日期:
2002-11-25
发布日期:
2002-11-25
作者简介:
傅伯杰 (1958- ),男, 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90102018)
FU Bojie1, QIU Yang2, WANG Jun3, CHEN Liding1
Received:
2002-03-11
Revised:
2002-08-15
Online:
2002-11-25
Published:
2002-11-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90102018
摘要:
在土壤侵蚀模型LISEM (Limburg Soil Erosion Model) 校正的基础上,模拟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大南沟小流域5种土地利用方案的水土流失效应,旨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出口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出口的洪峰流速、径流总量和侵蚀总量的大小顺序为:1975年>1998年>25度退耕>20度退耕>15度退耕。1975年和1998年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休闲地均退耕还林还草,这2种土地利用格局的径流和侵蚀模拟值都显著大于3种退耕方案。在3种退耕方案中,20度和1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休闲地逐步转变为果园/经济林地,3种退耕方案之间的水土流失差异不显著。相对于1975年土地利用来说,1998年土地利用能降低洪峰流速、径流量和侵蚀量约5%~10%;3种退耕方案的减流减沙效益更加显著,可以降低洪峰流速、径流量和侵蚀量约40%~50%。
傅伯杰,邱扬,王军,陈利顶.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2, 57(6): 717-722.
FU Bojie, QIU Yang, WANG Jun, CHEN Liding. Effect Simulations of Land Use Change on the Runoff and Erosion for a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57(6): 717-722.
|
[1] | 孙毅中, 杨静, 宋书颖, 朱杰, 戴俊杰. 多层次矢量元胞自动机建模及土地利用变化模拟[J].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164-2179. |
[2] | 刘纪远,宁佳,匡文慧,徐新良,张树文,颜长珍,李仁东,吴世新,胡云锋,杜国明,迟文峰,潘涛,宁静.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J]. 地理学报, 2018, 73(5): 789-802. |
[3] | 谭章智, 李少英, 黎夏, 刘小平, 陈逸敏, 李威贤.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效应[J]. 地理学报, 2017, 72(5): 850-862. |
[4] | 刘纪远, 刘文超, 匡文慧, 宁佳.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遥感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3): 335-369. |
[5] | 李升发, 李秀彬. 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6, 71(3): 370-389. |
[6] | 杨俊, 解鹏, 席建超, 葛全胜, 李雪铭, 马占东.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3): 461-475. |
[7] | 罗娅, 杨胜天, 刘晓燕, 刘昌明, 宋文龙, 董国涛, 赵海根, 娄和震. 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4, 69(1): 42-53. |
[8] | 吴琳娜, 杨胜天, 刘晓燕, 罗娅, 周旭, 赵海根. 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14, 69(1): 54-63. |
[9] | 刘纪远, 匡文慧, 张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地理学报, 2014, 69(1): 3-14. |
[10] | 王渊刚, 罗格平, 赵树斌, 韩其飞, 李超凡, 范彬彬, 陈耀亮. 新疆耕地变化对区域碳平衡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4, 69(1): 110-120. |
[11] | 朱会义. 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力——新疆地区农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变动趋势分析[J]. 地理学报, 2013, 68(8): 1029-1037. |
[12] | 杨依天, 郑度, 张雪芹, 刘羽. 1980-2010 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耦合及其环境效应[J]. 地理学报, 2013, 68(6): 813-824. |
[13] | 赵岩, 王治国, 孙保平, 张超, 纪强, 冯磊, 赵乾坤.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方案初步研究[J]. 地理学报, 2013, 68(3): 307-317. |
[14] | 闫慧敏, 刘纪远, 黄河清, 董金玮, 徐新良, 王军邦. 城市化和退耕还林草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2, 67(5): 579-588. |
[15] | 刘纪远1, 张增祥2, 徐新良1, 匡文慧1, 周万村3, 张树文4, 李仁东5, 颜长珍6, 于东升7, 吴世新8, 江南9.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 地理学报, 2009, 64(12): 1411-1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