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2, Vol. 57 ›› Issue (5): 587-594.doi: 10.11821/xb200205011
邱扬1,2, 傅伯杰1, 王军3, 陈利顶1
收稿日期:
2002-02-09
修回日期:
2002-06-07
出版日期:
2002-09-25
发布日期:
2002-09-25
作者简介:
邱扬 (1969- ), 男, 博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与土地质量、干扰生态与植物生态、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E-mail: qiuyang69@sohu.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90102018); 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 (2001010104)
QIU Yang1,2, FU Bojie1, WANG Jun3, CHEN Liding1
Received:
2002-02-09
Revised:
2002-06-07
Online:
2002-09-25
Published:
2002-09-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90102018; Science & Technology Project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China, No. 2001010104
摘要: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在景观尺度上的空间变异以质地、容重和饱和含水量最小,稳定入渗率最大,团稳性与粘结力居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诸项物理性质都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质地以林地的砂粒含量显著偏低但粉粒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休闲地的粉粒含量显著较低;容重以林地显著偏大,耕地较小;饱和含水量以灌木地较大,林地显著偏低;土壤团稳性以林地显著偏高,耕地显著偏低;土壤粘结力以灌木地、林地、荒地和休闲地显著较强,耕地显著较弱;稳定入渗率以灌木地显著较高,间作地显著较低。就坡形来说,垂直与水平凹形坡的砂粒含量都显著较低而粉粒含量比较高,相反直形坡的砂粒比较高而粉粒含量显著较低;饱和含水量与稳定入渗率都是以垂直直形坡较高,垂直凹形坡则较低。就坡向而言,偏东坡的土壤粘结力显著低于偏西坡;偏北坡土壤质地比偏南坡粘性强,但稳定入渗率低。稳定入渗率还随坡度的增大而增高。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砂粒含量与稳定入渗率增高,而粘粒含量与团稳性呈降低趋势。
邱扬,傅伯杰,王军,陈利顶.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的 空间变异[J]. 地理学报, 2002, 57(5): 587-594.
QIU Yang, FU Bojie, WANG Jun, CHEN Liding. Variability of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on the Loess Platea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57(5): 587-594.
|
[1] | 刘晓燕, 刘昌明, 党素珍. 黄土丘陵区雨强对水流含沙量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723-1732. |
[2] | 刘立程, 刘春芳, 王川, 李鹏杰. 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921-1937. |
[3] | 王琛智,张朝,张静,陶福禄,陈一,丁浒. 湖南省地形因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8, 73(9): 1792-1808. |
[4] | 侯文娟,高江波,戴尔阜,彭韬,吴绍洪,王欢. 基于SWAT模型模拟乌江三岔河生态系统产流服务及其空间变异[J]. 地理学报, 2018, 73(7): 1268-1282. |
[5] | 徐利岗, 周宏飞, 潘锋, 吴林峰, 汤英. 三工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系统降水空间变异性研究[J]. 地理学报, 2016, 71(5): 731-742. |
[6] | 封志明, 刘晓娜, 姜鲁光, 李鹏. 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种植的时空格局及其地形因素分析[J]. 地理学报, 2013, 68(10): 1432-1446. |
[7] | 王小军, 张强, 古璇清. 基于分形理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空间尺度变异[J]. 地理学报, 2012, 67(9): 1201-1212. |
[8] | 李勉, 姚文艺, 陈江南, 丁文峰, 杨剑锋, 李莉, 杨春霞. 坡面草被覆盖对坡沟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5, 60(5): 725-732. |
[9] | 甘枝茂, 岳大鹏, 甘锐, 查小春. 陕北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土壤水蚀观测分析[J]. 地理学报, 2005, 60(3): 519-525. |
[10] | 李晓燕,张树文,王宗明,张惠琳. 吉林省德惠市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J]. 地理学报, 2004, 59(6): 989-997. |
[11] | 徐勇,田均良,沈洪泉,刘普灵. 生态重建模式的评价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04, 59(4): 621-628. |
[12] | 杨大文,李翀,倪广恒,胡和平.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河流域的应用[J]. 地理学报, 2004, 59(1): 143-154. |
[13] | 查小春,唐克丽. 黄土丘陵林地土壤侵蚀与土壤性质变化[J]. 地理学报, 2003, 58(3): 464-469. |
[14] | 梁涛,张秀梅,章申,于兴修,王浩. 西苕溪流域不同土地类型下氮元素输移过程[J]. 地理学报, 2002, 57(4): 389-396. |
[15] | 徐勇, Roy C.Sidle.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J]. 地理学报, 2001, 56(6): 657-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