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2, Vol. 57 ›› Issue (3): 335-344.doi: 10.11821/xb200203010
张永强1,2, 沈彦俊2, 刘昌明1,2, 于强1, 孙宏勇2, 贾金生1, 唐常源3, A.Kondoh3
收稿日期:
2001-12-16
修回日期:
2002-03-26
出版日期:
2002-05-25
发布日期:
2002-05-25
作者简介:
张永强 (1976- ), 男, 内蒙古包头市人, 博士生。主要从事界面水文过程、作物生长模型的应用研究。E-mail: zhangyq@igsnrr.ac.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 (40071008, 49871020, 49890330);河北省院士节水项目 (01220703D);中日 国际合作项目及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 (CXIOG-C003-03)
ZHANG Yongqiang1,2, SHEN Yanjun2, LIU Changming1,2, Yu Qiang1, SUN Hongyong2, JIA Jinsheng1, TANG Changyuan3, AKIHIKO Kondoh3
Received:
2001-12-16
Revised:
2002-03-26
Online:
2002-05-25
Published:
2002-05-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071008, 49871020, 49890330; Academician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Foundation, Hebei Province of China, No. 01220703D; Special Fund for Major State Basic Research Project, No. CXIOG-C003-03
摘要:
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与涡度相关技术对净辐射通量 (Rn)、潜热通量 (λE)、感热通量 (H)、土壤热通量 (G) 与冠层CO2通量 (FCO2) 进行了长期定位研究。结果显示Rn大部分用于作物潜热的消耗,连续2年4个生长季λE/Rn都在70 %以上,在作物生育盛期,夏玉米λE/Rn略高于冬小麦,H/Rn都在15%左右,G/Rn 在5 % - 13 %之间,且冬小麦G/Rn明显高于夏玉米。蒸发比值 (EF) 在不同的理想环境条件下,随着可供能量 (Rn-G) 的增加表现出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并在冬小麦环境条件下得到了验证。直角双曲线模型可以模拟FCO2随光通量密度 (PPFD) 的响应过程。晴天冠层水分利用效率(WUE) 不是在正午出现最高值,当PPFD达到1500 μmol m-2 s-1左右时,WUE却略有下降。
张永强,沈彦俊,刘昌明,于强,孙宏勇,贾金生,唐常源,A.Kondoh.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水、热与CO2通量的测定[J]. 地理学报, 2002, 57(3): 335-344.
ZHANG Yongqiang, SHEN Yanjun, LIU Changming,Yu Qiang, SUN Hongyong, JIA Jinsheng, TANG Changyuan, AKIHIKO Kondoh.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Water, Heat and CO2 Flux from a Farmlan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57(3): 335-344.
|
[1] | 敖翔宇, 谈建国, 支星, 过霁冰, 陆一闻, 刘冬韡. 上海城市热岛与热浪协同作用及其影响因子[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789-1802. |
[2] | 任小丽,路倩倩,何洪林,张黎,牛忠恩.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蒸腾与蒸散比值(T/ET)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1): 63-75. |
[3] | 余慧倩,张强,孙鹏,宋长青. 干旱强度及发生时间对华北平原五省冬小麦产量影响[J]. 地理学报, 2019, 74(1): 87-102. |
[4] |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刘慧. 政府调控对华北平原农户抗旱行为的影响及效应[J]. 地理学报, 2017, 72(6): 1078-1090. |
[5] | 王学, 李秀彬, 辛良杰, 谈明洪, 李升发, 王仁靖. 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冬小麦退耕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J]. 地理学报, 2016, 71(5): 829-839. |
[6] | 莫兴国, 刘苏峡, 林忠辉, 邱建秀. 华北平原蒸散和GPP格局及其对气候波动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11, 66(5): 589-598. |
[7] | 王仕琴, 宋献方, 王勤学, 肖国强, 刘昌明. 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J]. 地理学报, 2008, 63(5): 462-472. |
[8] | 李彦,王勤学,马健,渡边正孝,张小雷. 盐生荒漠地表水、热与CO2输送 的实验研究[J]. 地理学报, 2004, 59(1): 33-39. |
[9] | 孙志刚,王勤学,欧阳竹,渡边正孝. MODIS水汽通量估算方法在华北平原农田的适应性验证[J]. 地理学报, 2004, 59(1): 49-55. |
[10] | 贾金生,刘昌明. 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及其对不同开采量响应的计算——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J]. 地理学报, 2002, 57(2): 201-209. |
[11] | 李俊, 于沪宁, 刘苏峡. 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学报, 1997, 52(6): 551-560. |
[12] | 刘树华, 张露琛, 朱廷曜, 孔繁智. 东北林网地区廓线分布和湍流输送特征[J]. 地理学报, 1994, 49(2): 167-173. |
[13] | 林贤超, 尹思明, 李克让 . 华北平原下垫面荒漠化和绿化对气候的影响 [J]. 地理学报, 1993, 48(6): 552-562. |
[14] | 叶文华. 华北平原农田土体构型与作物生长关系的研究[J]. 地理学报, 1985, 40(1): 37-49. |
[15] | 黄秉维. 竺可桢同志与农业地理研究,特别是华北农业地理研究[J]. 地理学报, 1984, 39(1):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