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夏军, 张永勇, 穆兴民, 左其亭, 周宇建, 赵广举. 中国生态水文学发展趋势与重点方向[J]. 地理学报, 2020, 75(3): 445-457. |
[2] |
张杰, 史培军, 杨静, 龚道溢. 北京地区景观城市化进程对暴雨过程的影响——以“7·21”暴雨为例[J]. 地理学报, 2020, 75(1): 113-125. |
[3] |
苏伟忠,汝静静,杨桂山. 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探析[J]. 地理学报, 2019, 74(5): 948-961. |
[4] |
马帅, 盛煜, 曹伟, 吴吉春, 胡晓莹, 王生廷. 黄河源区多年冻土空间分布变化特征数值模拟[J]. 地理学报, 2017, 72(9): 1621-1633. |
[5] |
王跃峰, 许有鹏, 张倩玉, 李广, 雷超桂, 杨柳, 韩龙飞, 邓晓军. 太湖平原区河网结构变化对调蓄能力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6, 71(3): 448-458. |
[6] |
刘波,马柱国,冯锦明,魏荣庆. 1960 年以来新疆地区蒸发皿蒸发与实际蒸发之间的关系[J]. 地理学报, 2008, 63(11): 1131-1139. |
[7] |
虞孝感, Josef Nipper, 燕乃玲. 从国际治湖经验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J]. 地理学报, 2007, 62(9): 899-906. |
[8] |
冯大军, 倪晋仁, 李振山. 风沙流中不同粒径组沙粒的 输沙量垂向分布实验研究[J]. 地理学报, 2007, 62(11): 1194-1203. |
[9] |
李国胜, 王海龙, 董超. 黄河入海泥沙输运及沉积过程的数值模拟[J]. 地理学报, 2005, 60(5): 707-716. |
[10] |
陆玉麒, 董平.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J]. 地理学报, 2005, 60(4): 587-596. |
[11] |
季劲钧,刘青,李银鹏. 半干旱地区地表水平衡的特征和模拟[J]. 地理学报, 2004, 59(6): 964-971. |
[12] |
李恒鹏,刘晓玫,黄文钰. 太湖流域浙西区不同土地类型的面源污染产出[J]. 地理学报, 2004, 59(3): 401-408. |
[13] |
高俊峰, 闻余华.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2, 57(2): 194-200. |
[14] |
黄涛珍, 袁汝华. 气候异常对太湖流域水资源及社会经济影响的对策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 55(s1): 143-149. |
[15] |
马蔚纯, 张超. 基于GIS的水质数值模拟——以上海市苏州河为例[J]. 地理学报, 1998, 53(s1): 67-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