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钢, 薛淑艳, 马雪瑶, 周俊俊, 徐婷婷, 王皎贝.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21, 76(2): 310-325. |
[2] |
冯颖, 侯孟阳, 姚顺波.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380-2395. |
[3] |
周榕, 庄汝龙, 黄晨熹. 中国人口老龄化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19, 74(10): 2163-2177. |
[4] |
李一鸣,张国安,游博文,李占海. 长江河口河槽近期沉积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 地理学报, 2019, 74(1): 178-190. |
[5] |
白凯, 胡宪洋, 吕洋洋, 杜涛. 丽江古城慢活地方性的呈现与形成[J]. 地理学报, 2017, 72(6): 1104-1117. |
[6] |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中国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17, 72(10): 1762-1775. |
[7] |
鲁鹏, 田燕, 陈盼盼, 莫多闻.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时空模式研究[J]. 地理学报, 2016, 71(9): 1629-1639. |
[8] |
周春山, 边艳, 张国俊, 胡锦灿. 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16, 71(12): 2089-2102. |
[9] |
周尚意, 戴俊骋. 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以“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J].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521-1532. |
[10] |
贺艳华, 曾山山, 唐承丽, 周国华, 张洁, 李莉.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13, 68(12): 1643-1656. |
[11] |
季荣耀, 陆永军, 左利钦. 渤海湾曹妃甸深槽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3): 348-355. |
[12] |
董志文, 李忠勤, 王飞腾, 张明军. 天山东部冰川积雪中大气粉尘的沉积特征[J]. 地理学报, 2008, 63(5): 544-552. |
[13] |
刘望保, 闫小培,方远平,曹小曙. 广州市过剩通勤的相关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085-1096. |
[14] |
欧先交,李保生,靳鹤龄,吴正, 温小浩,董光荣,曾兰华,欧阳椿陶,杨艺,刘宇飞. 萨拉乌苏河流域萨拉乌苏组沙丘砂沉积特征[J]. 地理学报, 2006, 61(9): 965-975. |
[15] |
王鸿祯, 顾家裕. 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沉积研究》专著[J]. 地理学报, 1998, 53(1): 8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