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广辉, 仇梦晗, 李若, 陈发虎. 探讨过去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的“支点”概念模型[J]. 地理学报, 2021, 76(1): 15-29. |
[2] |
高星, 康世昌, 刘青松, 陈鹏飞, 段宗奇. 1899—2011年青藏高原南部枪勇错沉积物磁性矿物的环境意义[J]. 地理学报, 2020, 75(1): 68-81. |
[3] |
何丽烨, 程善俊, 马宁, 郭军. 海河流域夏季降水关键区季内演变及其环流配置的定量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1): 41-52. |
[4] |
郭超,蒙红卫,马玉贞,李丹丹,胡彩莉,刘杰瑞,雒聪文,王凯. 藏南羊卓雍错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7): 1345-1362. |
[5] |
吴绍洪,刘路路,刘燕华,高江波,戴尔阜,冯爱青. “一带一路”陆域地理格局与环境变化风险[J]. 地理学报, 2018, 73(7): 1214-1225. |
[6] |
张云峰, 张振克, 任航, 高磊, 丁海燕. 近百年来长江口启东嘴潮滩沉积物质来源及定量估算[J]. 地理学报, 2018, 73(11): 2105-2116. |
[7] |
安成邦, 王伟, 段阜涛, 黄伟, 陈发虎. 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J]. 地理学报, 2017, 72(5): 875-891. |
[8] |
刘昌明, 王中根, 杨胜天, 桑燕芳, 刘小莽, 李军. 地表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的水循环综合模拟系统(HIMS)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 2014, 69(5): 579-587. |
[9] |
李育, 王乃昂, 李卓仑, 周雪花, 张成琦. 河西走廊盐池晚冰期以来沉积地层变化综合分析——来自夏季风西北缘一个关键位置的古气候证据[J]. 地理学报, 2013, 68(7): 933-944. |
[10] |
郎丽丽, 王训明, 哈斯, 花婷. 灌丛沙丘形成演化及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的主要进展[J]. 地理学报, 2012, 67(11): 1526-1536. |
[11] |
李茜, 魏凤英, 李栋梁. 近159 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J]. 地理学报, 2011, 66(1): 25-37. |
[12] |
张广胜1, 2, 朱诚1, 王吉怀3, 朱光耀4, 马春梅1, 郑朝贵5, 赵兰会6, 李中轩1, 朱青1, 金爱春7.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4.5-4.0 ka BP龙山文化的环境考古[J]. 地理学报, 2009, 64(7): 817-827. |
[13] |
春喜,陈发虎,范育新,夏敦胜,赵晖. 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古湖存在的沙嘴证据及环境意义[J]. 地理学报, 2009, 64(3): 339-348. |
[14] |
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 地理学报, 2009, 64(11): 1363-1374. |
[15] |
谢曼平,朱立平,彭萍, 甄晓林, 汪勇,鞠建廷, Schwalb. 8.4 ka 以来纳木错湖芯介形类组合的环境变化意义[J]. 地理学报, 2008, 63(9): 931-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