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苏伟忠,汝静静,杨桂山. 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探析[J]. 地理学报, 2019, 74(5): 948-961. |
[2] |
殷杰,许世远,经雅梦,尹占娥,廖邦固. 基于洪涝情景模拟的城市公共服务灾害应急响应空间可达性评价——以医疗急救为例[J]. 地理学报, 2018, 73(9): 1737-1747. |
[3] |
王跃峰, 许有鹏, 张倩玉, 李广, 雷超桂, 杨柳, 韩龙飞, 邓晓军. 太湖平原区河网结构变化对调蓄能力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6, 71(3): 448-458. |
[4] |
虞孝感, Josef Nipper, 燕乃玲. 从国际治湖经验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J]. 地理学报, 2007, 62(9): 899-906. |
[5] |
马定国, 刘影, 陈洁, 郑林, 张文江. 鄱阳湖区洪灾风险与农户脆弱性分析[J]. 地理学报, 2007, 62(3): 321-332. |
[6] |
陆玉麒, 董平.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J]. 地理学报, 2005, 60(4): 587-596. |
[7] |
来红州,莫多闻. 构造沉降和泥沙淤积对洞庭湖区防洪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4, 59(4): 574-580. |
[8] |
李恒鹏,刘晓玫,黄文钰. 太湖流域浙西区不同土地类型的面源污染产出[J]. 地理学报, 2004, 59(3): 401-408. |
[9] |
高俊峰, 闻余华.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2, 57(2): 194-200. |
[10] |
黄涛珍, 袁汝华. 气候异常对太湖流域水资源及社会经济影响的对策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 55(s1): 143-149. |
[11] |
师长兴, 章典. 中国洪涝灾害与泥沙关系[J]. 地理学报, 2000, 55(5): 627-636. |
[12] |
王腊春, 谢顺平, 周寅康, 都金康, 潘华良.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淹没范围模拟[J]. 地理学报, 2000, 55(1): 46-54. |
[13] |
李景保. 洞庭湖区1996年特大洪涝灾害的特点与成因分析[J]. 地理学报, 1998, 53(2): 166-173. |
[14] |
朱诚, 于世永, 卢春成. 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J]. 地理学报, 1997, 52(3): 268-278. |
[15] |
陈中原, 洪雪晴, 李山, 王露, 史晓明. 太湖地区环境考古[J]. 地理学报, 1997, 52(2): 131-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