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88, Vol. 43 ›› Issue (4): 363-366.doi: 10.11821/xb198804008
彭汉兴
出版日期:
1988-10-15
发布日期:
1988-10-15
Peng Hanxing
Online:
1988-10-15
Published:
1988-10-15
摘要: 作者根据庐山羊角岭红色泥砾的岩性特征,从地形和堆积物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庐山有第四纪冰川。
彭汉兴. 庐山羊角岭红色泥砾泥石流成因质疑——与施雅风、邓养鑫商榷[J]. 地理学报, 1988, 43(4): 363-366.
Peng Hanxing. A DISCUSSION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RED BOULDER CLAY IN THE RANGGIAOLING OF LUSHAN MOUNTAI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8, 43(4): 363-366.
[1] | 梁馨月, 徐梦珍, 吕立群, 崔一飞, 张风宝. 基于地貌特征的青藏高原边缘泥石流沟分类[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73-1385. |
[2] | 胡凯衡, 魏丽, 刘双, 李秀珍. 横断山区泥石流空间格局和激发雨量分异性研究[J]. 地理学报, 2019, 74(11): 2303-2313. |
[3] | 魏学利,陈宁生. 官坝河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对四川邛海的泥沙淤积效应[J]. 地理学报, 2018, 73(1): 81-91. |
[4] | 王乃瑞, 韩志勇, 李徐生, 陈刚, 王先彦, 鹿化煜. 河流纵剖面陡峭指数对庐山构造抬升的指示[J]. 地理学报, 2015, 70(9): 1516-1525. |
[5] | 欧阳椿陶, 李保生, 欧先交, 温小浩, 曾兰华, 杨艺, 刘宇飞. 萨拉乌苏河流域末次间冰期 古土壤化学风化与古气候[J]. 地理学报, 2007, 62(5): 518-528. |
[6] | 李徐生, 韩志勇, 杨守业, 陈英勇, 王永波, 杨达源.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J]. 地理学报, 2007, 62(11): 1174-1184. |
[7] | 李泳, 陈晓清, 胡凯衡, 何淑芬. 泥石流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J]. 地理学报, 2005, 60(3): 495-502. |
[8] | 高全洲,崔之久,陶贞,刘耕年,洪云. 青藏高原古岩溶的性质、发育时代和环境特征[J]. 地理学报, 2002, 57(3): 267-274. |
[9] | 何易平,马东涛,崔鹏,陈瑞. 西藏中尼公路沿线的泥石流[J]. 地理学报, 2002, 57(3): 275-283. |
[10] | 唐川,朱静. 澜沧江中下游滑坡泥石流分布规律与危险区划[J]. 地理学报, 1999, 54(s1): 84-92. |
[11] | 王治华. 金沙江下游的滑坡和泥石流[J]. 地理学报, 1999, 54(2): 142-149. |
[12] | 倪晋仁, 王光谦.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I.理论[J]. 地理学报, 1998, 53(1): 66-76. |
[13] | 倪晋仁, 王光谦, 熊育武, 张军, 康志成.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Ⅱ.应用[J]. 地理学报, 1998, 53(1): 77-85. |
[14] | 李焯芬, 陈虹. 香港滑坡泥石流成因及治理[J]. 地理学报, 1997, 52(s1): 114-121. |
[15] | 朱诚. 对庐山东麓第四纪沉积物物源及新构造运动的新认识[J]. 地理学报, 1995, 50(1): 4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