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广大地区夏季降水与季风关系密切,每年5月,季风开始出现在华南,然后从南向北先后形成华南,江淮和华北的雨带。由于季风来临的迟早和强弱每年都有变化,因而雨带形成的迟早和强弱每年也有变化,从而使该区夏季降水分布形成不同的降水类型。
司有元. 黄淮海平原夏季降水特征和类型[J]. 地理学报, 1984, 39(1): 115-120.
[1] | 程明洋, 刘彦随, 蒋宁. 黄淮海地区乡村人—地—业协调发展格局与机制[J]. 地理学报, 2019, 74(8): 1576-1589. |
[2] | 张英男,龙花楼,戈大专,屠爽爽,曲艺. 黄淮海平原耕地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J]. 地理学报, 2018, 73(3): 518-534. |
[3] | 雷鸣,孔祥斌,王佳宁. 水平衡下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测算[J]. 地理学报, 2018, 73(3): 535-549. |
[4] | 刘永强, 龙花楼. 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动力机制[J]. 地理学报, 2016, 71(4): 666-679. |
[5] | 卢鹤立, 邵全琴, 刘纪远, 王军邦, 陈卓奇. 近44 年来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 2007, 62(9): 946-958. |
[6] | 江志红,何金海,李建平,杨金虎, 王冀. 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J]. 地理学报, 2006, 61(7): 675-686. |
[7] | 刘昌明,张学成. 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成因分析[J]. 地理学报, 2004, 59(3): 323-330. |
[8] | 龚道溢, 王绍武, 朱锦红. 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 55(5): 567-575. |
[9] | 吴凯, 许越先. 黄淮海平原水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及其调控对策[J]. 地理学报, 1997, 52(2): 114-122. |
[10] | 陈桥驿, 王守春. 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J]. 地理学报, 1994, 49(4): 383-385. |
[11] | 唐佑民 . 我国西北夏季降水异常与太平洋海温季节演变的关系 [J]. 地理学报, 1992, 47(5): 419-429. |
[12] | 许炯心 . 黄淮海平原河流的纵剖面凹度特征 [J]. 地理学报, 1990, 45(3): 331-340. |
[13] | 王德瀚. 中国气温年变特征和大陆度[J]. 地理学报, 1986, 41(1): 70-76. |
[14] | 王绍武, 赵宗慈. 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J]. 地理学报, 1979, 34(4): 329-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