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玉柱, 黄春长, 陈莹璐, 谭志海, 杨利荣, 张云翔, 邱海军, 刘波, 赵发珠. 新仙女木期黄河晋陕峡谷古风成沙层年代及其物质来源[J]. 地理学报, 2017, 72(5): 790-803. |
[2] |
莫多闻, 周力平, 刘耕年, 李有利, 夏正楷, 张家富, 李宜垠. 北京大学地貌第四纪学科的创建与发展[J]. 地理学报, 2017, 72(11): 1974-1996. |
[3] |
胡小猛, 蔡顺, 陈美君. 基于区域河湖地貌演化历史的大荔人化石层位年代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5): 864-872. |
[4] |
张威, 付延菁, 刘蓓蓓, 刘亮, 崔之久, 师源凰, 王斯文.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晚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过程[J]. 地理学报, 2015, 70(5): 739-750. |
[5] |
朱秉启, 于静洁, 秦晓光, 刘子亭, 熊黑钢. 新疆地区沙漠形成与演化的古环境证据[J]. 地理学报, 2013, 68(5): 661-679. |
[6] |
赵井东, 施雅风, 王杰. 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MIS对比研究的新进展[J]. 地理学报, 2011, 66(7): 867-884. |
[7] |
范天来, 范育新, 魏国孝. 河套盆地西山咀凸起区湖相地层的发现及其测年[J]. 地理学报, 2011, 66(5): 698-708. |
[8] |
李郎平; 鹿化煜. 黄土高原25万年以来粉尘堆积与侵蚀的定量估算[J]. 地理学报, 2010, 65(1): 37-52. |
[9] |
胡小猛; 郭家秀; 胡向阳. 汾河地堑湖盆第四纪地貌—沉积特征的构造控制[J]. 地理学报, 2010, 65(1): 73-81. |
[10] |
许炯心,李炳元,杨小平,周力平,师长兴,高抒,郑祥民,熊康宁,朱秉启,汪亚平,周立旻. 中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的近今进展与未来展望[J]. 地理学报, 2009, 64(11): 1375-1393. |
[11] |
吕红华,李有利,南峰,司苏沛,刘运明,钱蟒,赵洪壮. 天山北麓河流阶地序列及形成年代[J]. 地理学报, 2008, 63(1): 65-74. |
[12] |
欧阳椿陶, 李保生, 欧先交, 温小浩, 曾兰华, 杨艺, 刘宇飞. 萨拉乌苏河流域末次间冰期 古土壤化学风化与古气候[J]. 地理学报, 2007, 62(5): 518-528. |
[13] |
王乃昂,黄银洲,何彤慧,冯文勇,隆浩,程弘毅. 鄂尔多斯高原古城夯层沙的环境解释[J]. 地理学报, 2006, 61(9): 937-945. |
[14] |
赵景波. 关中平原420-350 ka BP的古土壤与环境[J]. 地理学报, 2005, 60(1): 32-40. |
[15] |
胡小猛,傅建利,李有利. 汾河流域地貌发育对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02, 57(3): 31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