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牛文元同志《自然地带性的理论分析》一文(载《地理学报》35卷4期,下称《分析》),通过拟建自然地带性的理想数学模式,深化了对地带性规律的认识。惟文中所拟数学模式尚有若干值得商讨之处,特提出以供讨论。不妥处,尚望指正。
蒋忠信. 关于自然地带性数学模式之商讨[J]. 地理学报, 1982, 37(1): 98-103.
Jiang Zhongxin.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2, 37(1): 98-103.
[1] | 王晓茹, 唐志光, 王建, 王欣, 魏俊锋. 基于MODIS积雪产品的高亚洲融雪末期雪线高度遥感监测[J]. 地理学报, 2020, 75(3): 470-484. |
[2] | 葛全胜, 刘健, 方修琦, 杨保, 郝志新, 邵雪梅, 郑景云. 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暖期[J]. 地理学报, 2013, 68(5): 579-592. |
[3] | 赵芳, 张百平, 庞宇, 姚永慧, 韩芳, 张朔, 齐文文. 山体效应对北半球林线分布的影响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 67(11): 1556-1564. |
[4] | 蒋兴文, 李跃清. 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地理学报, 2010, 65(11): 1325-1335. |
[5] | 龚道溢,史培军,何学兆. 北半球春季植被NDVI对温度变化响应的区域差异[J]. 地理学报, 2002, 57(5): 505-514. |
[6] | 黄镇国, 张伟强, 陈俊鸿. 中国红土与自然地带变迁[J]. 地理学报, 1999, 54(3): 193-203. |
[7] | 袁国映. 阿尔泰山西部地区的垂直自然带[J]. 地理学报, 1986, 41(1): 32-40. |
[8] | 彭补拙. 关于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垂直自然带的若干问题[J]. 地理学报, 1986, 41(1): 51-58. |
[9] | 郑度, 杨勤业.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几个问题[J]. 地理学报, 1985, 40(1): 60-69. |
[10] | 杨勤业, 沈康达. 滇西北横断山地区的垂直自然带[J]. 地理学报, 1984, 39(2): 141-147. |
[11] | 程国栋. 我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带性规律之探讨[J]. 地理学报, 1984, 39(2): 185-193. |
[12] | 李吉均 . 中国东部山地第四纪冰期气候问题[J]. 地理学报, 1983, 38(4): 438-442. |
[13] | 赵松乔.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J]. 地理学报, 1983, 38(1): 1-10. |
[14] | 申元村. 黑龙江省嫩江地区自然带分异的基本特征及其农业布局问题[J]. 地理学报, 1982, 37(3): 281-290. |
[15] | 刘华训. 我国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J]. 地理学报, 1981, 36(3): 267-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