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前言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在我国是一条重要的自然界线,它的划分问题,引起了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土壤学和地植物学等科学工作者的争论。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是综合自然、农业、林业等区划的依据之一。所以,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的划分,能否正确地反映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关系到运用这规律来指导生产实践的大问题。
张金泉. 从地植物学角度试论河南省境内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问题[J]. 地理学报, 1981, 36(2): 216-222.
Zhang Jinquan.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1, 36(2): 216-222.
[1] | 张静静, 朱文博, 朱连奇, 李艳红. 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效应多尺度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5): 975-988. |
[2] | 赵建吉, 王艳华, 王珏, 苗长虹. 省直管县改革背景下地级市空间溢出效应对县域产业结构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2): 286-301. |
[3] | 姚永慧, 寇志翔, 胡宇凡, 张百平. 秦巴山区马尾松林和油松林的空间分布及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划分[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298-2306. |
[4] | 龚胜生, 陈云.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迁及数学拟合与地理意义[J]. 地理学报, 2019, 74(10): 2147-2162. |
[5] | 张晓东,朱文博,张静静,朱连奇,赵芳,崔耀平. 伏牛山地森林植被物候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18, 73(1): 41-53. |
[6] | 陈晓玲, 曾永年. 亚热带山地丘陵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湖南省为例[J]. 地理学报, 2016, 71(1): 35-48. |
[7] | 李中轩, 朱诚, 吴国玺, 郑朝贵, 邵仕训, 冯非凡, 王宁. 河南省史前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子[J]. 地理学报, 2013, 68(11): 1527-1537. |
[8] | 丁维贞, 曹晋滨. 等离子体片离子分界线的模拟研究[J]. 地理学报, 2013, 1(1): 1505-1514. |
[9] | 汪芳, 严琳, 熊忻恺, 吴必虎. 基于游客认知的历史地段城市记忆研究——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地段为例[J]. 地理学报, 2012, 67(4): 545-556. |
[10] | 付强, 诸云强, 孙九林, 孔云峰. 中国畜禽养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 67(10): 1383-1398. |
[11] | 冯彦; 李运刚. 哀牢山——元江河谷对区域地理分异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0, 65(5): 595-604. |
[12] | 段海来1, 2, 千怀遂1, 杜尧东2. 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评估[J]. 地理学报, 2010, 65(3): 301-312. |
[13] | 田沁花1, 2, 刘禹1, 3, 蔡秋芳1, 包光1, 2, 王伟平4, 薛文亮5, 朱文杰6, 宋慧明1, 雷莺1, 2. 油松树轮记录的过去134年伏牛山5-7月平均最高温度[J]. 地理学报, 2009, 64(7): 879-887. |
[14] | 杨玉盛, 谢锦升, 盛浩, 陈光水, 李旭.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 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质量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7, 62(11): 1123-1131. |
[15] | 陈效逑, 喻蓉. 1982~1999 年我国东部暖温带植被 生长季节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07, 62(1): 4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