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79, Vol. 34 ›› Issue (1): 33-42.doi: 10.11821/xb197901004
汤懋苍, 沈志宝, 陈有虞
出版日期:
1979-01-15
发布日期:
1979-01-15
Tang Maocang, Shen Zhibao, Chen Yonyu
Online:
1979-01-15
Published:
1979-01-15
摘要: 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是否存在季风?若存在,是东南季风还是西南季风? 或是高原本身自成一季风体系?这些问题一直为我国气候学者所注视。
汤懋苍, 沈志宝, 陈有虞. 高原季风的平均气候特征[J]. 地理学报, 1979, 34(1): 33-42.
Tang Maocang, Shen Zhibao, Chen Yonyu. ON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XIZANG PLATEAU MONSO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79, 34(1): 33-42.
[1] | 何丽烨, 程善俊, 马宁, 郭军. 海河流域夏季降水关键区季内演变及其环流配置的定量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1): 41-52. |
[2] | 李育, 王乃昂, 李卓仑, 周雪花, 张成琦. 河西走廊盐池晚冰期以来沉积地层变化综合分析——来自夏季风西北缘一个关键位置的古气候证据[J]. 地理学报, 2013, 68(7): 933-944. |
[3] | 李茜, 魏凤英, 李栋梁. 近159 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J]. 地理学报, 2011, 66(1): 25-37. |
[4] | 钱锦霞, 张霞, 张建新, 范辽生, 武捷. 近40 年山西省初终霜日的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0, 65(7): 801-808. |
[5] | 韩荣青; 李维京; 艾婉秀; 宋艳玲; 叶殿秀; 侯威. 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0, 65(5): 525-532. |
[6] | 史军; 崔林丽; 贺千山; 孙林. 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地理学报, 2010, 65(5): 533-542. |
[7] | 于淑秋, 林学椿, 施晓晖.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J]. 地理学报, 2008, 63(7): 751-760. |
[8] | 江志红,何金海,李建平,杨金虎, 王冀. 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J]. 地理学报, 2006, 61(7): 675-686. |
[9] | 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 清代云南雨季早晚序列的重建与夏季风变迁[J]. 地理学报, 2006, 61(7): 705-712. |
[10] | 贾玉连,施雅风,马春梅,申洪源,吴敬禄. 40 kaBP来亚非季风演化趋势及青藏高原泛湖期[J]. 地理学报, 2004, 59(6): 829-840. |
[11] | 张尚印,宋艳玲,张德宽,王守荣. 华北主要城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评估方法[J]. 地理学报, 2004, 59(3): 383-390. |
[12] |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沙万英.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3, 58(4): 569-576. |
[13] | 张琼, 钱永甫. 用NCEP/NCAR再分析辐射资料估算月平均地表反照率[J]. 地理学报, 1999, 54(4): 309-317. |
[14] | 章名立, 曾昭美, 季劲钧. 全球增暖过程中亚洲东部区域气候的特点[J]. 地理学报, 1996, 51(6): 518-526. |
[15] | 严中伟. 关于全球冷暖和亚、非夏季风区干湿变迁之联系的一个述评[J]. 地理学报, 1995, 50(5): 471-4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