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78, Vol. 33 ›› Issue (2): 102-111.doi: 10.11821/xb197802002
高国栋, 陆渝蓉, 李怀瑾
出版日期:
1978-07-15
发布日期:
1978-07-15
Gao Guo-dong, Lu Yu-yong, Li Huai-jin
Online:
1978-07-15
Published:
1978-07-15
摘要: 最大可能蒸发量又称蒸发力,是指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在计算下垫面实际蒸发量中往往应用最大可能蒸发量这一数值。
高国栋, 陆渝蓉, 李怀瑾. 我国最大可能蒸发量的计算和分布[J]. 地理学报, 1978, 33(2): 102-111.
Gao Guo-dong, Lu Yu-yong, Li Huai-jin . THE CALC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MAXIMUM POSSIBLE EVAPORATION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78, 33(2): 102-111.
[1] | 杨志刚, 唐小萍, 路红亚, 马鹏飞, 洪建昌. 近50 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3, 68(9): 1263-1268. |
[2] | 马雪宁, 张明军, 王圣杰, 马潜, 潘淑坤. “蒸发悖论”在黄河流域的探讨[J]. 地理学报, 2012, 67(5): 645-656. |
[3] | 朱国锋, 何元庆, 蒲焘, 李宗省, 王旭峰, 贾文雄, 辛惠娟. 1960-2009年横断山区潜在蒸发量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11, 66(7): 905-916. |
[4] | 王艳君, 姜彤, 刘波. 长江流域实际蒸发量的变化趋势[J]. 地理学报, 2010, 65(9): 1079-1088. |
[5] | 范伶俐, 郭品文, 管勇, 梁敏妍. 广东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成因[J]. 地理学报, 2010, 65(7): 863-872. |
[6] | 张明军1, 2, 李瑞雪1, 贾文雄1, 2, 王旭峰2. 中国天山山区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09, 64(7): 798-806. |
[7] | 刘敏,沈彦俊,曾燕,刘昌明. 近50 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原因[J]. 地理学报, 2009, 64(3): 259-269. |
[8] | 谢平,陈晓宏,王兆礼,谢毅文. 东江流域实际蒸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的对比分析[J]. 地理学报, 2009, 64(3): 270-277. |
[9] | 吴绍洪, 尹云鹤, 郑度, 杨勤业.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J]. 地理学报, 2005, 60(1): 3-11. |
[10] | 闫敏华, 邓伟, 马学慧. 大面积开荒扰动下的三江平原近45年气候变化[J]. 地理学报, 2001, 56(2): 159-170. |
[11] | 《地理学报》. 区域风沙蚀积量和蚀积强度初步研究——以晋陕蒙接壤区为例[J]. 地理学报, 1999, 54(1): 59-68. |
[12] | 林贤超, 尹思明, 李克让 . 华北平原下垫面荒漠化和绿化对气候的影响 [J]. 地理学报, 1993, 48(6): 552-562. |
[13] | 康兴成 . 冰川作用区的温度及其特征 [J]. 地理学报, 1993, 48(2): 152-160. |
[14] | 陈万隆, 陈宇能, 陈江 . 半干旱区非均匀下垫面对边界层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J]. 地理学报, 1992, 47(6): 536-544. |
[15] | 康绍忠, 熊运章 . 干旱缺水条件下麦田蒸散量的计算方法 [J]. 地理学报, 1990, 45(4): 475-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