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彦君, 吴保生, 钟德钰. 黄河下游主槽断面形态对水沙变化响应过程的模拟[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94-1511. |
[2] |
张俊华, 李国栋, 王岩松, 朱连奇, 赵文亮, 丁亚鹏. 黄河泥沙冲/沉积区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空间特征及变异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3): 558-570. |
[3] |
曹晓娟, 谢林妤, 张风宝, 杨明义, 李占斌. 沙层特性对沙盖黄土坡面产流产沙变化贡献的定量分析[J]. 地理学报, 2019, 74(5): 962-974. |
[4] |
王彦君, 吴保生, 申冠卿. 1986-2015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黄河下游主槽调整规律[J]. 地理学报, 2019, 74(11): 2411-2427. |
[5] |
朱玲玲,许全喜,鄢丽丽. 三峡水库不同类型支流河口泥沙淤积成因及趋势[J]. 地理学报, 2019, 74(1): 131-145. |
[6] |
薛兴华,常胜,宋鄂平.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洲滩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8, 73(9): 1714-1727. |
[7] |
魏学利,陈宁生. 官坝河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对四川邛海的泥沙淤积效应[J]. 地理学报, 2018, 73(1): 81-91. |
[8] |
樊咏阳, 张为, 韩剑桥, 余梦清. 三峡水库下游弯曲河型演变规律调整及其驱动机制[J]. 地理学报, 2017, 72(3): 420-431. |
[9] |
杨云平, 张明进, 李义天, 张为, 由星莹, 朱玲玲, 王冬. 长江三峡水坝下游河道悬沙恢复和床沙补给机制[J]. 地理学报, 2016, 71(7): 1241-1254. |
[10] |
江丰, 齐述华, 廖富强, 张秀秀, 王点, 朱静瑄, 熊梦雅. 2001-2010年鄱阳湖采砂规模及其水文泥沙效应[J]. 地理学报, 2015, 70(5): 837-845. |
[11] |
苏腾, 王随继, 梅艳国. 水库联合运行对库下汛期河道过水断面形态参数变化率的影响——以黄河内蒙古河段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3): 488-500. |
[12] |
周永强, 李景保, 张运林, 章新平, 黎昔春. 三峡水库运行下洞庭湖盆冲淤过程响应与水沙调控阈值[J]. 地理学报, 2014, 69(3): 409-421. |
[13] |
郭磊城, 何青, Dano ROELVINK, Zhengbing WANG, Mick VAN DER WEGEN. 河口海岸中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系统模拟研究与进展[J]. 地理学报, 2013, 68(9): 1182-1196. |
[14] |
刘红, 何青, 王亚, 陈吉余. 长江河口悬浮泥沙的混合过程[J]. 地理学报, 2012, 67(9): 1269-1281. |
[15] |
李洪, 宫兆宁, 赵文吉, 宫辉力.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市水库湿地演变驱动力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 67(3): 357-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