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i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spatial uneven development related to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ternary circulation" of production

  • XIE Fusheng , 1, 2 ,
  • JIANG Xuanchen 2 ,
  • SHI Baifa , 3
Expand
  • 1.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 2.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 3.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04-06

  Revised date: 2023-11-24

  Online published: 2024-06-19

Supported by

Major Program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1&ZD070)

Abstract

The "New Northeast China Phenomenon", marked by a sharp drop in economic growth, has gained prominence as a matter of uneven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2010. Based on theories of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industrial geography, this study develop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causes of uneven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Northeast China Phenomen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uneven development is the result of capital movement in space, and the sharp decline in economic growth in Northeast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spatial shifts in production networks. From 2002 to 2007, the Northeast region quickly participated in the vertical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and "national circulation", enabling coordinated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Northeast region and other domestic regions. From 2007 to 2010, the Northeast region's involvement in both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and "national circulation" was severely damaged by external demand shocks, while "regional circulation" was enhanced by government stimulus programs, sustaining high economic growth. From 2010 to 2017, the industrial chain correlation effect and trade substitution effect caused by external demand shocks began to emerg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in the "ternary circulation" has decreased due to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and precipitating the "New Northeast China Phenomenon". This paper aims to offer fresh perspectives on the causal factor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strategies regarding China's uneve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facilitate the Northeast region's deeper integration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for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Cite this article

XIE Fusheng , JIANG Xuanchen , SHI Baifa . Analysis of spatial uneven development related to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ternary circulation" of produc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4 , 79(6) : 1464 -1477 . DOI: 10.11821/dlxb202406007

1 引言

中国东北地区本文的东北地区指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10.7%滑落至2019年的4.5%,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迅速拉大。这一区域经济新情况被冠以“新东北现象”之名 2015年2月15日,新华社刊发《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用“新东北现象”描述新常态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渐下滑的情况,开始引发社会关注。),成为中国空间发展不均衡的重要问题,首先引起国内经济学界的关注,而地理学界对此研究尚不多见。探讨东北地区经济转向背后的深层次地理学原因对于有效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推动区域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针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渐下滑的新情况,国内学界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3类研究:① 聚焦区域内制度、观念因素,认为新常态以来东北地区的发展观念、市场环境等体制机制问题突出[1],制度、观念短板又进一步导致经济软环境恶化[2],特别是受“三期叠加”的共性影响,东北地区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凸显[3],直接导致区域内产业政策缺陷与失效[4]。② 综合区域内产业与制度因素,认为东北地区陷入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单一困局[5],传统产业趋于老化、衰弱,以及由此带来的体制僵化,导致原有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倍增[6],伴随东北经济重型化的产业结构特征,产生了四大体制机制障碍[7],正是这种从经济基础方面的“产业缺位”到上层建筑方面的“体制固化”的嬗变导致了“新东北现象”[8]。③ 将东北经济置于具体的时间条件背景下,认为东北经济增速下滑是受到内部结构性体制性因素和外部宏观经济下行双重影响的结果[9],新常态下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丧失[10],区域内原有的结构效应和制度效应集中爆发[11],投资、消费和出口同时衰退[12],最终导致东北经济持续下行。
上述研究为探究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的成因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① 已有研究试图从制度文化中寻找原因,却片面地将制度、观念作为关键因素。规章制度和观念是特定区域生产体系的历史产物,东北地区的制度与观念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而非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现象,并未作为一个外生变量独立影响区域经济。② 已有研究正确地将研究聚焦到区域内生成制度、观念的产业基础上,考察两者的共同作用,却多采用比较静态方法,忽视了区域内外经济条件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演化过程,也未能解释为何2010年是东北经济增速下滑的关键时间节点。③ 已有研究考察促使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区域内外环境,从宏观层面描述了引致东北经济下滑的诸多因素,但没有结合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具体作用来分析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内在矛盾如何引发“新东北现象”。由于研究角度不同,这些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忽视了空间不均衡发展的地理学视角,甚至混淆了东北经济增速下滑的成因、形式和结果。
本文综合应用空间政治经济学和产业地理学理论,构建空间不均衡发展和“新东北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发展包括东北地区内部循环、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循环、东北地区和国外地区循环(分别简称为“区内循环”“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的空间生产“三循环”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2002—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将东北地区的生产总值分解为3个循环的贡献率,分阶段考察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动态演变过程,探寻东北经济增速下滑的经济地理原因,并提出重振东北经济的政策建议。

2 空间不均衡发展与东北经济增速下滑

空间不均衡发展是生产在地理空间中演化的结果。资本在空间上的运动形塑了生产的空间布局,表现为特定空间内的繁荣与衰退。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空间经济发展与全球生产体系紧密联系。自然与历史条件形塑了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上下游垂直分工的产业格局,外需冲击和生产网络变迁使东北地区产业陷入深度调整,东北经济增速逐渐下滑现象出现。

2.1 资本运动塑造区域产业

人类在特定时点上的活动都必须固定到空间上,资本的生产和运动也需要一定的空间结构。一方面,分工带来的生产过程分解使得各项流程从时间上顺次完成转变为空间上并列进行,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协作得以越过企业边界进一步扩展至社会分工,生产的各项流程逐步转化为空间内一个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在生产资本的推动下,资本积累带来资本在地理空间上的持续扩张,产业分工进一步跨越区域边界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上开展。另一方面,固定资本投资具有空间特性,“劳动资料固定在一个地点,把根牢牢扎在地里这个事实,使这部分固定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一种独特的作用”[13]。劳动过程和生产资料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极大节约非生产费用,显著提高生产率。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地域分工的扩展导致“整个城市和整个地区都专门从事某种行业”[14]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新的独立的产业部门在一定空间内的集群形成了区域内的产业结构。
资本在空间上的运动形塑了生产的空间布局,导致空间的不平衡发展。不论是劳动分工还是资本运动的普遍要求,最初都是建立在自然空间的禀赋差异上,但是在资本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中,社会、历史所创造的因素占优势[15]。因而,社会生产方式越发达,将更易于转化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一个结构性要素。资本为追求价值增殖,必然具有流动性和扩张性的特点。随着区域内资本不断进行广化式和深化式积累,劳动生产率提高将加速固定资本贬值,资本为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将废置旧的固定资本,流向新的地理空间,在特定地点形成新的建成环境。因此,资本积累必然导致资本的地理扩张,资本受到利润率的吸引,将不断在空间中运动[16]。利润率高低是资本在不同行业间流进流出的直接动力,它在空间上表现出集中和分散两种运动趋势,不断影响区域内及区域间产业的发展。但是资本不论是何种运动,都无法覆盖所有空间,都有时间的先后,都同样要以行业的固定资本投资的形式落实到地表上,从而形成新的绝对空间。因而资本在不同产业间的集中与分散形成了绝对的空间经济分异。特定区域中的产业资本能否顺利完成循环过程并获得增值,成为影响区域繁荣与衰弱的关键所在。
要实现区域经济长期繁荣,就必须确保区域内资本积累持续进行,这需要空间内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个层面条件的稳定与配合[16]。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在促进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使得区域内经济具有越来越大的韧性和惯性,区域演化路径被固定下来,这固然提高了经济整体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域经济调整的阻碍。需要注意的是,生产和消费是历史范畴,当社会总需求的内容和结构发生改变,或者生产中心以外的生产技术革新、组织结构优化、交通条件改善等使得本地产品不再具有竞争力,这将导致资本积累相对于社会需求出现总量过剩或者结构性过剩,因此区域内的供给体系也必须进行适应性调整。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变动以及市场的不稳定性,为空间内资本循环过程中断的出现提供更大的随机性。

2.2 全球生产网络与空间经济发展

空间经济发展与全球生产体系紧密联系。在前全球化时代,资本循环的购买、生产和销售环节M-C…P…C' M代表货币,C代表商品,P代表生产,C'代表新商品。)在各国内部发生,而在全球化时代,生产活动P在全球范围内分散进行,购买原材料和生产阶段M-C…P也分散在世界各地[17]。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将“空间修复”作为克服资本过度积累危机的一种途径,不断在其他地方开发新市场,以新的生产能力、新的资源和新的社会环境等来进行空间转移[18]。在过剩资本的空间修复过程中,新的资本积累中心不断涌现,这些积累中心继续生产出过剩资本,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激烈竞争,无止境扩张和增强自身力量。北方国家通过新自由主义政策将南方国家亿万工人和农民从他们依存的土地和民族产业中拖曳出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全球产业后备军[19]。世界范围内劳动力工资差异形成劳动者创造价值与其被支付价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全球劳动套利”的内在动力推动了全球化生产迅猛发展。
遍布世界的全球生产网络将各个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世界生产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生产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组织和展开。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地区的跨国公司通过集成化和模块化将全球商品生产过程进行分解,通过产业外包、离岸业务和成本控制等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网络化协作生产,将当地高薪工人与海外低薪工人进行置换,充分利用全球工资差异,不断从发展中国家攫取价值。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具有两种垄断模式:① 凭借技术专利占据生产网络支配地位的使用价值生产垄断;② 凭借对品牌营销和流通渠道控制的价值实现垄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空间压缩和全球经济网络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不断延拓。全球生产网络和金融化加强了发达国家对南方国家市场的占有和控制,将南方国家变成了发达国家的原料来源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市场,主要发达国家从低工资国家进口制造品的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与世界市场产生“连接”。虽然发达国家在知识积累、研发能力、组织形式和社会基础设施等方面积累了强大垄断性力量,但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生产过程十分复杂,既有跨领土的生产,也有特定场所的特殊化生产,对于产品价值的实现和分配也是如此,中国可以通过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参与全球化生产中获得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产分工,充分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形成投资和出口联动的增长模式,各行业产生井喷式增长。一方面,生产碎片化、价值量分割降低了发展中国家通过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工业化的门槛;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和一国内不同地区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方式和程度因自身情况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全球价值流动散乱化加剧的情况下,经济现实既包括不同地理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空间修复以及区域性生产,同时也包括特定时间段内形成的特定价值体系下,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与消解。因而在全球化时代,特定空间经济的发展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变迁密切关联。

2.3 生产网络变迁与东北经济增速下滑

产业地理学关注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演化[20]。东北重工业基地建立在一定的历史积累和自然条件基础之上,并受到国家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影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以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项目为中心,开启大规模工业化浪潮。在实际完成的150个项目中,有147个项目属于重工业,分布在北方省份的有128项,其中东北地区有56项[21]。之后国家通过多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引导资源要素不断向工业区聚集,客观上进一步形塑和巩固了东北地区多重工业的产业分布格局,同时抑制了轻工业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重构工业化战略,沿海地区异军突起。一方面,着重调整轻、重工业比例,鼓励发展与民生相关的工业部门,在原有重工业区以外特别是南方地区发展出许多轻工业基地。另一方面,加快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逐步设立一系列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主动融入世界市场,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收海外及港澳台地区订单,沿海地区成为出口创汇的重点区域。至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初步形成了北方多上游工业,南方多下游工业的南北产业分工格局。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启了近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重工业的积淀和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的发展,中国形成了行业类别齐全、上下游协调的强大供应能力。加之大量优质的低成本劳动力、完备有效的基础设施、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等为中国经济腾飞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了世界各地源源不断的订单。东部沿海地区大量承接境外订单,争当消费品加工出口的急先锋,东北地区上游企业则不断增强同出口型企业的经济联系,提供大量工业基础产品,扩大了上游产业产能。东北地区重工业资本和国内其他地区轻工业资本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垂直分工互补,快速完成购买、生产和销售阶段的循环过程,各产业部门实现快速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国内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同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完成接轨,中国各区域经济也在这个时期实现协同快速增长。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垂直的产业分工格局随着“出口积累体系”的日益巩固而不断强化,同时也造成了国内生产体系对海外需求过度依赖的事实。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一国内区域垂直生产布局的缺陷很快暴露出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市场大幅萎缩,原有出口积累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加之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制裁也使中国出口深受其害。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被大大削弱。外需锐减直接冲击中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积累体系”,需求冲击经由下游工业进一步传导至上游,导致北方重工业产品积压,价格下降,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从动态的空间角度看,资本循环过程中固定与移动、集中与分散、地方承诺与全球利益等之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矛盾。全球生产网络变动同时带来了区域的贸易转移效应,直接冲击东北地区上游工业。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的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和基础工业园区成为全国各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合作的战略高地和节点枢纽[22]。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更靠近海外能源、原料和基础工业品产地,通过海运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取优质基础工业要素,形成了对东北地区资源能源和上游工业产品的替代。东北地区产业和国内其他地区产业在某种程度上由互为补充关系转变为相互竞争关系,使得东北经济发展受阻,“新东北现象”随之出现。
综上,空间不均衡发展与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现象出现的逻辑可用图1表示。资本运动和劳动分工一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规范。资本为追逐较高的利润率,不断在空间上进行运动,加之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的塑造,形成了北方多上游工业,南方多下游工业的产业空间布局。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深度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出口积累体系”形成并不断强化。东部沿海地区大量接收海外订单,消费品加工出口快速增长,东北地区上游企业提供原料和基础工业品,与国内其他地区工业垂直分工互补,实现经济协同快速增长。2008年危机爆发后,海外市场大幅萎缩,国内产品出口急剧减少,外需冲击经由产业链关联效应传导至上游,导致东北地区产品积压,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不断挖掘海内外市场,形成对东北地区原料和基础工业品的竞争和替代。产业链关联效应和贸易替代效应的叠加作用导致东北经济增速出现下滑。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条件下,东北地区上游企业特定的创新模式、科层制组织架构和相应的制度文化等转变为经济转型的阻碍,加剧了“新东北现象”的持续性。
图1 资本运动、全球生产网络与东北经济增速下滑逻辑图

Fig. 1 Logical framework of capital movement,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and the sharp decline in economic growth in Northeast China

3 空间生产循环模型构建

本节聚焦东北地区的区内、国内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基于投入产出法构建空间生产循环模型,考察东北地区生产“三循环”的动态演化特征,并利用贸易相似度指标衡量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竞争强度。

3.1 空间生产循环模型

本文借鉴王直等[23]在双边和部门水平分解一国总贸易流的方法,以及李根强等[24]整合国内价值链和国外价值链而发展的分解一国内区域间贸易流的方法,构建空间经济三循环模型。首先,将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缩并为2区域n行业部门表(表1),得到n×n的中间投入矩阵 Z s s Z s r Z r s Z r r,其中s代表东北地区,r代表国内其余地区; Z s r代表s地区对r地区的中间投入; Y s s Y s r Y r s Y r r e s e r X s X r均为n×1向量; Y s r代表s地区流向r地区的最终产品向量, e ss地区的出口向量, X ss地区的总产出向量; I M s I M r V A s V A r均为1×n向量, I M ss地区的进口向量, V A ss地区的增加值。
表1 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表式

Tab. 1 Dual-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s

产出投入 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出口 总产出
区内 区外国内 区内 区外国内
中间
投入
区内 Z s s Z s r Y s s Y s r e s X s
区外国内 Z r s Z r r Y r s Y r r e r X r
进口 I M s I M r
增加值 V A s V A r
总投入 X s ' X r '
s区域总流出进行分解:
F L s * = A s r X r + Y s r + e s               = V s B s s 1 ' # Y s r + V s L s s 2 V s L s s ' # A s r B r r Y r r + V s L s s 3 V s L s s ' # A s r B r r Y r s +                       V s L s s 4 V s L s s ' # A s r B r s Y s s + V s L s s 5 V s L s s ' # A s r B r s Y s r + V s B s s - V s L s s 6 V s B s s - V s L s s ' # A s r X r +                         V s L s s 7 V s L s s ' # A s r B r r e r + V s L s s 8 V s L s s ' # A s r B r s e s + V r B r s 9 V r B r s ' # Y s r +                       V r B r s 10 V r B r s ' # A s r L r r Y r r + V r B r s 11 V r B r s ' # A s r L r r F L r * +                       M s B s s + M s B r s 12 ' # ( A s r X r + Y s r ) + V s B s s 13 V s B s s ' # e s + V r B r s 14 V r B r s ' # e s +                       M s B s s 15 M s B s s ' # e s + M r B r s 16 M r B r s ' # e s
式中: V s为增加值系数; M s为进口系数; B s s为分块里昂惕夫逆矩阵; L s s为局部里昂惕夫逆矩阵,符号“ #”表示分块矩阵点乘,每一项左下角为该项序号。 F L s *s区域增加值可分为2个部分:国内需求拉动的部分( V A 1)即第1、2、3、4项之和,国际需求拉动的部分( V A 2)即第7、13项之和。
V A 1参与了国内价值链,记为区外生产的“国内循环”部分,定义s区域生产的“国内循环”参与度(National Circulation Participation)为:
N C I = V A 1 / s u m ( V A s )
V A 2参与了国外价值链,视为生产的“国际循环”部分,定义s区域生产的“国际循环”参与度(Global Circulation Participation)为:
G C I = V A 2 / s u m ( V A s )
未参与区外价值链的增加值视为“区内循环”部分,定义s区域生产的“区内循环”参与度(Regional Circulation Participation)为:
R C I = [ ( V A s ) ' - V A 1 - V A 2 ] / s u m ( V A s )

3.2 区域间竞争程度估算

东北地区农业和工业产品中很大一部分面向全国市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产品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而过度的竞争有可能会影响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参考Glick等[25]构建的出口相似度指数以及丁晓强等[26]构建的内卷程度指数,本文构建了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相似度指数(TSIsr),计算公式为:
$T S I_{s r}=\sum_{k=1}^n\left\{0.5 \times\left(\frac{N C I_s^k}{N C I_s}+\frac{R C I_r^k}{R C I_r}\right) \times\left[\left(1-\left|\left(\frac{N C I_s^k}{N C I_s}-\frac{R C I_r^k}{R C I_r}\right) /\left(\frac{N C I_s^k}{N C I_s}+\frac{R C I_r^k}{R C I_r}\right)\right|\right)\right]\right\}$
式中:sr分别表示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 k = 1 ,   2 ,   ,   n表示不同行业部门; N C I s k表示东北地区k行业对“国内循环”的参与度; R C I r k表示国内其他地区k行业对“区内循环”的参与度。TSIsr越大,表明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行业部门的贸易结构越相似,东北地区在参与“国内循环”中与国内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竞争强度可能更大。
但是贸易相似度也可能包含区域间的合作关系,考虑到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更多的是上下游垂直分工体系,为此构建国内其他地区的国内垂直专业化指数(NVSIr),用以反映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生产的合作关系:
N V S I r = s u m O V A / s u m F L r *
式中: O V A F L r *分解式的第9、10、14项,表示国内其他地区总流出分解属于东北地区的增加值;NVSIr反映了国内其他地区总流出中属于东北地区的增加值的比重。NVSIr越大,说明国内其他地区的生产更多地采用东北地区的产品。如果在某一时期内,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相似度指数大幅升高,而NVSIr指数增幅不明显甚至下降,则说明该时期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竞争加剧。

3.3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为国家信息中心编制的2002年和2007年中国8个区域17个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编制的2010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2012年中国各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港澳台数据暂缺);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团队编制的2015年和2017年各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方便比较,本文将这6张表的统计口径统一调整为17个行业部门 17个部门分别为农业;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及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商业及运输业;其他服务业。)。

4 东北地区生产“三循环”动态演变

首先从总体上考察东北地区参与国际、国内和区内生产循环的情况,并将其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进行比较,其次具体考察东北地区各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三循环”的参与情况,利用贸易相似度指数和垂直专业化指数检验区域贸易替代效应的存在性。

4.1 东北地区生产“三循环”参与度

东北地区生产“三循环”动态演变以2007年和2010年为界可分为3个阶段(图2)。
图2 2002—2017年东北地区生产“三循环”参与度演变趋势

Fig. 2 The trend of Northeast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ernary circulation", 2002-2017

4.1.1 2002—2007年

2002—2007年东北地区“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参与度均显著提高,“国际循环”参与度由11.7%上升到17.4%,“国内循环”参与度由16.3%上升到28.4%,说明东北地区加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产业垂直分工,不断释放产能,深度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中。东北地区的“区内循环”参与度明显下降,由72.0%下降到54.2%,说明东北地区在加强与其他地区经济联系的同时,相对削弱了区域内的经济联系程度。研究期间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上下游产业分工互补,实现了经济协同快速增长。

4.1.2 2007—2010年

2007—2010年东北地区“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参与度均显著下降,“国际循环”参与度由17.4%下降到13.3%,“国内循环”参与度由28.4%下降到23.0%,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锐减严重冲击国内经济,外需冲击一方面直接减少东北地区经济的“国际循环”参与度,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国内其他地区下游产业,再经由产业链关联效应影响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联系程度,最终影响到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东北地区企业。此期间东北地区的“区内循环”参与度明显提高,由54.2%上升到63.7%,说明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提高了东北地区产能,增强了区内经济联系程度。2007—2010年间国内其他地区经济增速出现下滑,而东北地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4.1.3 2010—2017年

2010—2017年东北地区“国际循环”参与度继续下降,由13.3%下降到9.8%,说明外需冲击持续产生影响。东北地区“国内循环”参与度快速上升,由23.0%上升到39.8%,说明东北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重要。东北地区的“区内循环”参与度由63.7%下降到50.4%,说明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逐渐消退,区域内产业经济联系持续下降。2010—2017年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断崖式下滑,2014年之后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期间东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产品积压、价格下降等情况。那么,同一时期国内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的“三循环”参与度与东北地区相比又有什么异同呢?下面进行区域横向比较。

4.2 东北与东、中、西部地区生产“三循环”参与度比较

表2所示,2002—2007年东北地区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生产的区内、国内和国际“三循环”参与度变动趋势一致,都是下降、上升、上升,说明该时期国内各地区的生产联系加强,在相互配合中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经济协同快速增长。2007—2010年东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生产的“三循环”参与度变动趋势一致,都是上升、下降、下降,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同时冲击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生产的“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也从侧面佐证了东北地区(可能也包括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产业上下游垂直分工的关系,而中部地区生产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参与度呈现相反趋势,这可能是出于中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参与分工的方式及程度不同等原因。2010—2017年其他地区和东北地区生产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参与度变动趋势一致,而中部、西部地区的“区内循环”参与度变动趋势与东北地区相反,东部地区的“区内循环”参与度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该时期其他地区在增加“国内循环”参与度的同时不断加强或维持区内生产联系,而东北地区区内产业经济联系持续下降。
表2 2002—2017年中国四大区域生产“三循环”参与度演变趋势比较

Tab. 2 Comparison of the trend of China's four regions' participation in the "ternary circulation", 2002-2017

区域 循环 2002年(%) 趋势 2007年(%) 趋势 2010年(%) 趋势 2017年(%)
东北 区内 72.0 54.2 63.7 50.4
国内 16.2 28.4 23.0 39.8
国际 11.7 17.4 13.3 9.8
东部 区内 65.9 55.2 60.0 59.7
国内 9.4 15.3 14.6 18.9
国际 24.7 29.6 25.5 21.4
中部 区内 75.7 67.1 63.3 64.3
国内 17.4 22.3 25.6 26.9
国际 7.0 10.6 11.1 8.8
西部 区内 80.9 56.0 63.5 64.4
国内 12.6 29.4 25.5 26.9
国际 6.5 14.6 10.9 8.7
但由于各地区的相对位置和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方式及程度不同,区域间的可比性以及能提供的有用信息相对有限,因此本文聚焦东北地区生产“三循环”参与度的变化情况。从东北地区整体生产“三循环”参与度看,2010—2017年与2002—2007年相比,只存在“国际循环”参与度下降的区别。为进一步探究“新东北现象”出现并持续的深层次原因,下面具体考察东北地区分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三循环”参与情况。

4.3 东北地区各行业“三循环”参与度

2002—2007年间及2007—2010年间,从制造业总体上看,东北地区制造业和整体生产“三循环”参与度变动趋势一致(表3)。2002—2007年东北地区制造业“国际循环”“国内循环”和“区内循环”的参与度变动趋势分别为上升、上升、下降;2007—2010年东北地区制造业国际、国内和区内循环的参与度变动趋势分别为下降、下降、上升,具体解释与上节对整体经济的分析一致。从具体行业上看,东北地区各行业参与“三循环”的变动趋势呈散乱化状态。2002—2007年东北地区17个行业部门国际、国内和区内循环参与度与整体经济变动趋势一致的分别有11个、10个和11个;2007—2010年东北地区17个行业部门国际、国内和区内循环参与度与整体经济变动趋势一致的分别有9个、8个和7个。17个行业部门在“三循环”参与度变动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固定趋势,说明期间东北地区各行业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
表3 2002—2017年东北地区分行业生产“三循环”参与度(%)

Tab. 3 Northeast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ternary circulation" by sector, 2002-2017 (%)

2002年 2007年 2010年 2017年
区内 国内 国际 合计 区内 国内 国际 合计 区内 国内 国际 合计 区内 国内 国际 合计
农业 11.4 0.8 1.0 13.1 8.7 3.0 0.8 12.5 7.8 2.7 0.7 11.2 9.4 1.7 0.3 11.4
采选业 10.3 0.5 0.8 11.5 3.5 4.9 2.7 11.1 7.2 2.2 0.9 10.3 2.6 2.1 0.8 5.5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1.7 0.8 0.7 3.2 0.7 1.7 0.7 3.2 0.7 2.4 0.7 3.9 0 2.6 0.4 3.0
纺织服装业 0.3 0 1.0 1.3 0 0 1.2 1.2 0 0.1 0.8 1.0 0 0.1 0.2 0.3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6 0.1 0.3 1.1 0 0.4 0.5 0.9 0.3 0.2 0.3 0.9 0 0.4 0.2 0.6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0.9 0.1 0.1 1.0 0.3 0.1 0.1 0.5 0.3 0 0.1 0.4 0.1 0.1 0.1 0.2
化学工业 1.0 3.6 2.0 6.6 0 4.9 3.3 8.2 1.5 4.9 1.7 8.1 1.3 3.7 1.3 6.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 0 0.2 0.2 0.7 0.6 0.3 1.7 0.8 0.7 0.3 1.8 0.5 0.8 0.2 1.4
金属冶炼及制品业 1.4 2.5 1.3 5.1 0.2 1.9 2.4 4.6 3.8 0.7 1.1 5.5 0.8 1.3 1.1 3.2
机械工业 1.7 1.0 0.5 3.3 2.1 0.7 0.8 3.6 2.1 1.1 0.8 4.0 0.5 0.3 0.4 1.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3 2.3 0.6 3.2 0.6 3.1 1.3 5.1 0.5 3.3 1.0 4.7 0.4 3.5 0.7 4.6
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0.3 0.1 1.4 1.8 0.4 0.2 0.9 1.4 0.9 0.2 0.8 1.9 0.1 0.2 0.5 0.8
其他制造业 0.5 0.1 0.5 1.1 1.6 0.1 0.2 1.9 0 0 0.4 0.4 0.1 0 0.1 0.2
电力蒸气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 4.1 0 0 4.1 0.2 2.3 0.6 3.1 1.9 0.5 0.1 2.5 1.5 1.0 0.2 2.8
建筑业 5.1 0.1 0 5.1 2.6 2.9 0.1 5.5 5.5 0.3 0.1 6.0 0.1 0 0 0.1
商业、运输业 11.7 1.6 1.1 14.3 10.8 1.0 1.2 13.1 10.0 1.4 2.4 13.8 9.2 7.8 1.4 18.4
其他服务业 20.9 2.5 0.4 23.9 21.5 0.6 0.3 22.4 20.2 2.2 1.1 23.5 23.7 14.3 1.9 39.9
制造业合计 8.7 10.7 8.5 27.9 6.8 13.8 11.7 32.2 11.1 13.7 8.0 32.7 3.9 12.9 5.1 21.9
合计 72.0 16.3 11.7 100 54.2 28.4 17.4 100 63.7 23.0 13.3 100 50.4 39.8 9.8 100
2010—2017年间,从制造业总体上看,东北地区制造业“国际循环”和“区内循环”参与度均显著下降,“国际循环”参与度由8.0%下降到5.1%,“区内循环”参与度由11.1%迅速下降到3.9%,变动趋势与东北地区整体经济一致但幅度更大,说明东北地区制造业受外需冲击影响更加严重。期间,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国内循环”参与度呈现上升趋势,但制造业“国内循环”参与度却由13.7%下降到12.9%,说明期间东北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加强联系的是非制造业,制造业的一部分产出品依旧没能匹配内需,尚未在国内成功扩展销路。从具体行业上看,2010—2017年东北地区有7个行业的“国内循环”参与度呈下降趋势,分别是农业-1.00%、采选业-0.17%、纺织服装业-0.05%、化学工业-1.23%、机械工业-0.73%、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0.04%、建筑业-0.27%,说明这些行业与国内其他地区行业的联系相对减少,这很可能与区域市场的贸易替代效应有关。

4.4 区域市场的贸易替代效应检测

通过计算贸易相似度指数和垂直专业化指数检测区域市场的替代效应(表4)。2002—2007年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相似度指数TSIsr由51.9%增加到53.4%,国内其他地区的国内垂直专业化指数NVSIr由7.8%增加到11.4%,后者上升幅度更大,说明期间国内其他地区更多地使用东北地区的中间品,体现了上下游协调互补关系,各行业的调整过程是非竞争性调整。2007—2010年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竞争程度显著上升,TSIsr由53.4%增加到58.5%,NVSIr由11.4%减少到7.5%,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萎缩增加了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竞争,国内上下游行业陷入深度调整,期间东北地区相对减少了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联系,增加了“区内循环”参与度。2010—2017年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竞争程度快速上升,TSIsr由58.5%增加到78.1%,NVSIr由7.5%减少到7.0%,说明东北地区产业在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后,无法在区域内完成消化,在寻求开拓国内市场过程中与国内其他地区产业激烈竞争,期间东北地区多个行业“国内循环”参与度下降,说明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增加海外市场进口或域内自给,形成了对东北地区资源能源和上游工业产品的替代,区域市场的贸易替代效应加剧东北经济增速下滑的现象。
表4 2002—2017年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相似度指数及垂直专业化指数

Tab. 4 Trade similarity index and national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dex between the Northeast region and the other regions of China, 2002-2007

2002年 2007年 2010年 2012年 2015年 2017年
TSIsr(%) 51.9 53.4 58.5 55.0 72.3 78.1
NVSIr(%) 7.8 11.4 7.5 7.5 9.1 7.0
由于空间中经济联系是相互的,若以国内其他地区为区内,期间国内其他地区的“三循环”参与度理论上也应有类似的变化 限于篇幅,相关数据和图表如有需要,可与作者联系。)。为挖掘更多信息,本文进一步考察国内其他地区“三循环”参与情况。发现有两个时期变动趋势不一致:① 2007—2010年国内其他地区“国内循环”参与度继续上升,与东北地区相反,说明期间国内其他地区产品更多拓展东北地区市场。② 2010—2017年国内其他地区“区内循环”参与度继续上升,与东北地区相反,说明国内其他地区不断由出口拉动转向提振内需,增加国内经济联系,期间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竞争程度快速上升,国内其他地区产业相比东北地区产业更具竞争优势。具体考察国内其他地区各行业“三循环”参与度。重点关注制造业,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① 2002—2007年国内其他地区制造业“三循环”参与度均上升,而东北地区制造业“区内循环”参与度下降,说明国内其他地区制造业在加入全球生产网络后,区内、国内和国际经济联系均得到加强,而东北地区制造业更多体现区外依赖性。② 2007—2010年国内其他地区“国内循环”参与度上升,与东北地区相反,说明期间国内其他地区制造业产品更多拓展了东北地区市场。上述数据从侧面反映了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为解释东北经济增速逐渐下滑提供进一步佐证。

5 结论

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渐下滑作为新时期中国空间发展不均衡的重要问题,应引起国内地理学界更多关注。本文基于空间政治经济学和产业地理学理论,采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构建空间不均衡发展与东北经济增速下滑成因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① 资本的空间运动引致空间不均衡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生产网络的空间变迁与东北经济增速下滑密切相关。②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东北地区深度嵌入到“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的产业链垂直分工中,东北地区经济和国内其他地区实现协同均衡增长。③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东北地区“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参与度,由于政府及时出台刺激计划,东北地区经济维持高速增长。④ 2010年以后,外需冲击的产业链关联效应和区域市场的贸易替代效应逐步显现,东北地区“国际循环”参与度继续下降,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竞争程度急剧上升,东北地区一部分上游工业产品未能有效适应国内需求,导致产能过剩,产品积压,“新东北现象”出现。
解决空间不均衡发展问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关注东北经济增速下滑现象,既不能囿于单个区域空间而忽视国内国际生产网络的联系,也不能忽略空间经济演变的历史积累。处理“新东北现象”问题,要坚持“全国一盘棋”。① 要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消化东北地区过剩产能,可以以乡村振兴为依托,在核心城市群周围长期投资建设乡村建成环境,将过剩产能投入农村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建设中,畅通城乡供给需求连接通道。② 要优化国内产业空间布局。根据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历史条件,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和已有的建设成果,走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区域分工的道路,同时支持上游企业投资升级生产资料,瞄准突破重要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优化生产组织结构,扩大中高端供给。③ 要构建东北地区区内国内国际“三循环”相互促进格局。充分利用好区内、国内和国际的市场和资源,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供给体系,在产业调整中提高国内上下游工业耦合度,最终推进东北地区同国内其他地区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1]
Yang Yinkai, Liu Yu. New properti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the Northeast China.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6(5): 85-93.

[杨荫凯, 刘羽. 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新特点与推进策略. 区域经济评论, 2016(5): 85-93.]

[2]
Fan Jie, Liu Hanchu, Wang Yafei, et al. "The Northeast China phenomenon" and prejudgment on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 primary research on stable factors to impact nat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patter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10): 1445-1456.

DOI

[樊杰, 刘汉初, 王亚飞, 等. 东北现象再解析和东北振兴预判研究: 对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变化稳定因素的初探. 地理科学, 2016, 36(10): 1445-1456.]

DOI

[3]
Zhou Jianping.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in Northeast China:A New Round of Northeast Revitalization.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18: 32.

[周建平. 绸缪东北:新一轮东北振兴.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32.]

[4]
Sun Jiuwen. Frontier of Regional Economy.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20: 197-198.

[孙久文. 区域经济前沿.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197-198.]

[5]
Liu Xiaoguang, Shi Ying. Northeast should get out of the "single economic structure dilemma".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6(6): 46-50.

[刘晓光, 时英. 东北应走出“单一经济结构困局”. 宏观经济管理, 2016(6): 46-50.]

[6]
Zhao Ruyu, Xiao Qianwen.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19(9): 29-45, 2.

[赵儒煜, 肖茜文. 东北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全面振兴. 经济纵横, 2019(9): 29-45, 2.]

[7]
He Jun. 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key obstacles and breakthrough paths for the Northeast China's economy. 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 2019(8): 96-106.

[和军. 东北经济的结构、体制关键障碍与突破路径. 当代经济研究, 2019(8): 96-106.]

[8]
Zhao Ruyu, Wang Yuanyu.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frequent recession of Northeast China's economy: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gap" to "institutional solidification". Social Science Front, 2017(2): 48-57.

[赵儒煜, 王媛玉. 东北经济频发衰退的原因探析: 从“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的嬗变. 社会科学战线, 2017(2): 48-57.]

[9]
Wei Houkai. The new dilemma of Northeast China's economy and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revitalization.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1): 26-32, 2.

[魏后凯. 东北经济的新困境及重振战略思路. 社会科学辑刊, 2017(1): 26-32, 2.]

[10]
Shen Songdong, Chen Xinqiang, Han Mingyou.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ortheast Revitaliz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ased on revitalization goals,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logistics cost.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20(6): 102-108.

[沈颂东, 陈鑫强, 韩明友. 东北振兴的产业重构与空间布局: 基于振兴目标、资源优势和物流成本的综合分析. 经济纵横, 2020(6): 102-108.]

[11]
Chen Yao. Several key issues about the strategy of a new round of revitalization.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17(1): 8-12.

[陈耀.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要思考的几个关键问题. 经济纵横, 2017(1): 8-12.]

[12]
Liu Bin. Research on China Northeast:Vigorous Economic Growth under New Economic Phenomenon. Dalia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ess, 2016: 43.

[刘斌. 新常态下东北经济振兴研究.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6: 43.]

[13]
Marx K. 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 Volume 45.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3: 182.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182.]

[14]
Marx K. 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 Volume 44.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1: 542.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542.]

[15]
Marx K. 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 Volume 30.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5: 49.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9.]

[16]
Harvey D. The Limits to Capital. Zhang Yin, trans trans. Beijing: China Citic Press, 2017: 604, 589.

[大卫·哈维. 资本的限度. 张寅,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604, 589.]

[17]
Robinson W. A. Theory of Global Capitalism. Gao Mingxiu, trans trans.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9: 43.

[威廉·罗宾逊. 全球资本主义论. 高明秀,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43.]

[18]
Harvey D. The New Imperialism. Chu Lizhong, Shen Xiaolei, trans trans.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9: 89.

[大卫·哈维. 新帝国主义. 初立忠, 沈晓雷,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89.]

[19]
Foster J B, McChesney R W, Jonna R.J., et al. The Global reserve army of labor and the new imperialism. 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 2012(6): 38-48.

[J.B.福斯特, R.W. 麦克切斯尼, R.J. 约恩纳, 等. 全球劳动后备军与新帝国主义. 国外理论动态, 2012(6): 38-48.]

[20]
He Canfei, Zhu Shengjun. The principle of relatedness in China's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12): 2684-2698.

DOI

[贺灿飞, 朱晟君.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关联法则. 地理学报, 2020, 75(12): 2684-2698.]

DOI

[21]
Dong Zhikai, Wu Jiang. Industry Cornerstone of New China: Research on 156 Projects: 1950-2000 Guangzhou: Guangdong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 2004: 420-493.

[董志凯, 吴江. 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 156项建设研究: 1950—2000. 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420-493.]

[22]
You Jing. Research on Reg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s:A New Exploration of Comprehensive Opening-up. Chengdu: Sichuan University Press, 2018: 279.

[游婧. 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研究: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探索.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8: 279.]

[23]
Wang Zhi, Wei Shangjin, Zhu Kunfu. Gross trade accounting method: Official trade statistics and measurement of global value cha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9): 108- 127, 205-206.

[王直, 魏尚进, 祝坤福. 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 中国社会科学, 2015(9): 108- 127, 205-206.]

[24]
Li Genqiang, Pan Wenqing. How do domestic value chains embed into global value chains? Perspective from value added.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16(7): 10-22, 187.

[李跟强, 潘文卿. 国内价值链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 增加值的视角. 管理世界, 2016(7): 10-22, 187.]

[25]
Glick R, Rose A K. Contagion and trade: Why are currency crises regio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99, 18(4): 603-617.

[26]
Ding Xiaoqiang, Zhang Shaojun.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ic dual circulation. Economist, 2022(2): 74-85.

[丁晓强, 张少军. 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测度与分析. 经济学家, 2022(2): 74-85.]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