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ction evalua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National Park Cluster
Received date: 2021-01-08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1-06-24
Online published: 2022-03-25
Supported by
The Second Tibetan Plateau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Research Program(2019QZKK0401)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DA20020302)
Copyright
National park cluster is an important mode to explore the coordina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oroughly studying multi-functional 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promoting the orderly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ed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 cluster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Pressure-State-Response Evaluation Model, Rank-Size Rule and Coupled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functional structure evaluation system to analyze the multiple functional categories, hierarchical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park cluster. Results show that: (1)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dogenous relationship and denotative relationship should be addressed for the national park cluster. Internally,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interests amo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creational utiliz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Externally,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function and regional green development sh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orderly organization of individual parks, and the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relationship should be handled in the scale span proces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2) The function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cre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National Park Cluster are prominent, and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for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functions. The Zipf index shows the multi-functional level conforms to the Rank-Size Rule and presents a balanced development. Hence, the individual national parks need to strengthen their dominant func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3)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multi-function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National Park Cluster are 0.7809 and 0.6227, respectively, showing high-intensity coupling and intermediate coordination state. Because of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coupling strength and coordination level among individual parks,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is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of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advantage development, general development and general lag. This study not only enriches the function evaluation and structure research of national park, but also provides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functional optim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park cluster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HEN Dongjun , ZHONG Linsheng , FAN Jie , YU Hu , YANG Ding , ZENG Yuxi . Function evalua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National Park Cluster[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 77(1) : 196 -213 . DOI: 10.11821/dlxb202201014
表1 国家公园多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Tab. 1 Evaluation system for multi-function of national parks |
系统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指标解析与影响性质 | 权重 | |
---|---|---|---|---|---|
生态 保护 | 压力 | P1 | 人类足迹指数 |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 0.0703 |
状态 | P2 | 生态代表性 | 国家保护物种的级别与数量(+) | 0.0342 | |
状态 | P3 | 植被指数(NDVI) | 植被覆盖及其生长活力(+) | 0.0495 | |
响应 | P4 | 生态弹性指数 |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压力和扰动的调节能力(+) | 0.0364 | |
响应 | P5 | 生态保护意识及力度 | 社区及管理者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 | 0.0221 | |
科研 | 压力 | R1 | 科研基础设施 | 监测站等科研基础设施状况(+) | 0.0578 |
状态 | R2 | 科研价值 | 相关论文的被引频次(+) | 0.0452 | |
响应 | R3 | 科研经费支持 | 相关科研项目基金的经费总额(+) | 0.0453 | |
教育 | 压力 | E1 | 教育设施及服务 | 讲解、牌示等教育服务及设施状况(+) | 0.0382 |
状态 | E2 | 景观教育价值 | 景观所蕴含的自然科学及社会文化知识(+) | 0.0565 | |
响应 | E3 | 教育场所数量 | 教育场所数量/人口总量(+) | 0.0446 | |
游憩 | 压力 | T1 | 交通可达性 | 通车里程/区域面积(+) | 0.0481 |
压力 | T2 | 游憩环境适宜性 | 区域平均海拔(-) | 0.0459 | |
状态 | T3 | 旅游人次密度 | 旅游人次/区域面积(+) | 0.0588 | |
状态 | T4 | 旅游经济密度 | 旅游收入/区域面积(+) | 0.0537 | |
响应 | T5 | 第三产业就业比 |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人口总量(+) | 0.0440 | |
社区 发展 | 压力 | C1 | 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 |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 | 0.0474 |
状态 | C2 | 人均GDP | 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 | 0.0624 | |
状态 | C3 | 城镇化率 | 县城人口/户籍人口(+) | 0.0507 | |
响应 | C4 | 人均存款余额 |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口总量(+) | 0.0395 | |
响应 | C5 | 产业结构 | 第一二产业增加值/GDP(-) | 0.0494 |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Tab. 2 Ranking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degree |
耦合度C | 耦合等级 | 协调度D | 协调等级 |
---|---|---|---|
(0.00, 0.30) | 低度耦合 | (0.00, 0.20) | 严重失调 |
[0.30, 0.50) | 拮抗(中强度)耦合 | [0.20, 0.40) | 濒临失调 |
[0.50, 0.80) | 较高强度耦合 | [0.40, 0.60) | 初级协调 |
[0.80, 1.00] | 高强度耦合 | [0.60, 0.80) | 中极协调 |
- | - | [0.80, 1.00] | 高级协调 |
表3 国家公园功能结构类型Tab. 3 Types of functional structure in national parks |
类型 | 功能判定标准 | 特征 | |
---|---|---|---|
功能评价 | 协调度 | ||
全面协调 | 3项及以上功能评价为优 | ≥ 0.8 | 3项及以上功能评价为优且各项功能高级协调。 |
优势发展 | 2项功能评价为优 | ≥ 0.6 | 2项功能评价为优且各项功能中级协调。 |
一般发展 | 1项功能评价为优 | ≥ 0.6 | 1项功能评价为优且各项功能中级协调。 |
一般滞后 | 没有功能评价为优 | < 0.6 | 没有功能评价为优或各项功能协调性差。 |
表4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功能结构Tab. 4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National Park Cluster |
国家公园 | 优势功能 | 功能协调 | 结构类型 |
---|---|---|---|
帕米尔 | 教育,社区发展 | 中级协调 | 优势发展 |
珠峰 | - | 中级协调 | 一般滞后 |
大熊猫 | 生态保护,科研,教育,游憩 | 高级协调 | 全面协调 |
黄河源 | - | 中级协调 | 一般滞后 |
色普 | - | 濒临失调 | 一般滞后 |
神山圣湖 | 教育 | 中级协调 | 一般发展 |
雅鲁藏布大峡谷 | 教育 | 中级协调 | 一般发展 |
长江源 | - | 初级协调 | 一般滞后 |
稻城亚丁 | 游憩 | 中级协调 | 一般发展 |
独龙江三江并流 | - | 中级协调 | 一般滞后 |
贡嘎山 | 生态保护、游憩,社区发展 | 中级协调 | 优势发展 |
青海湖 | 生态保护,科研,教育,社区发展 | 高级协调 | 全面协调 |
昆仑山 | 社区发展 | 中级协调 | 一般发展 |
澜沧江源 | 科研 | 初级协调 | 一般滞后 |
祁连山 | 科研,教育 | 中级协调 | 优势发展 |
若尔盖 | 生态保护,科研 | 中级协调 | 优势发展 |
水上雅丹 | 社区发展 | 严重失调 | 一般滞后 |
西天山 | 生态保护 | 中级协调 | 一般发展 |
香格里拉 | 生态保护,教育,游憩,社区发展 | 高级协调 | 全面协调 |
扎达土林 | 社区发展 | 初级协调 | 一般滞后 |
扎日神山 | 教育 | 严重失调 | 一般滞后 |
表5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与自然生态区关系Tab.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National Park Cluster and natural ecological zones |
自然区 | 代码 | 国家公园及其功能结构、优势功能项 |
---|---|---|
天山山地荒漠、草原、针叶林区 | IID5 | 西天山(一般发展,生态保护) |
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区 | VA6 | 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般发展,教育) |
果洛那曲高原山地高寒灌丛草甸区 | HIB1 | 若尔盖(优势发展,生态保护、科研)、澜沧江源(一般滞后,科研) |
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甸草原区 | HIC1 | 长江源(一般滞后)、黄河源(一般滞后) |
羌塘高原湖盆高寒草原区 | HIC2 | 色普(一般滞后)、神山圣湖(一般发展,教育) |
昆仑高山高原高寒荒漠区 | HID1 | 帕米尔(优势发展,教育、社区发展) |
川西藏东高山深谷针叶林区 | HIIA/B1 | 独龙江三江并流(一般滞后)、贡嘎山(优势发展,生态保护、游憩、社区发展)、香格里拉(全面协调,生态保护、教育、游憩、社区发展)、稻城亚丁(一般发展,游憩)、大熊猫(全面协调,生态保护、科研、教育、游憩) |
祁连青东高山盆地针叶林/草原区 | HIIC1 | 祁连山(优势发展,科研,教育)、青海湖(全面协调,生态保护、科研、教育、社区发展) |
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 | HIIC2 | 珠峰(一般滞后)、扎日神山(一般滞后,教育) |
柴达木盆地 | HIID1 | 水上雅丹(一般滞后,社区发展) |
昆仑北翼山地荒漠区 | HIID2 | 昆仑山(一般发展,社区发展) |
阿里山地荒漠区 | HIID3 | 札达土林(一般滞后,社区发展) |
[1] |
[ 张镱锂, 李炳元, 郑度.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 地理研究, 2002, 21(1): 1-8.]
|
[2] |
[ 孙鸿烈, 郑度, 姚檀栋, 等.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地理学报, 2012, 67(1): 3-12.]
|
[3] |
[ 王延中, 宁亚芳. 新时代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展、问题及对策: 基于2013—2016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卷调查的分析. 管理世界, 2018, 34(1): 39-52.]
|
[4] |
[ 钟林生, 肖练练.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路径选择与研究议题. 资源科学, 2017, 39(1): 1-10.]
|
[5] |
[ 樊杰, 钟林生, 黄宝荣, 等. 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的地域功能与可行性. 科学通报, 2019, 64(27): 2938-2948.]
|
[6] |
|
[7] |
|
[8] |
|
[9] |
|
[10] |
[ 孙孝平, 李双, 余建平, 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 生物多样性, 2019, 27(1): 51-63.]
|
[11] |
[ 高燕, 邓毅, 张浩, 等. 境外国家公园社区管理冲突: 表现、溯源及启示. 旅游学刊, 2017, 32(1): 111-122.]
|
[12] |
[ 张玉钧, 薛冰洁. 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和游憩活动的适宜性探讨. 旅游学刊, 2018, 33(8): 14-16.]
|
[13] |
[ 虞虎, 陈田, 钟林生, 等.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功能分区研究. 资源科学, 2017, 39(1): 20-29.]
|
[14] |
|
[15] |
|
[16] |
[ 何思源, 苏杨, 王蕾, 等. 国家公园游憩功能的实现: 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游客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和支付意愿.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 40-53.]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闫水玉, 赵柯, 邢忠. 美国、欧洲、中国都市区生态廊道规划方法比较研究.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25(2): 91-96.]
|
[22] |
|
[23] |
[ 樊杰, 钟林生, 李建平, 等. 建设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是西藏落实主体功能区大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科学抉择.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 32(9): 932-944.]
|
[24] |
Editorial Office of Forestry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ational Parks held smoothly in Kunming. Forestry Construction, 2018(5): 204-205.
[林业建设编辑部. 国家公园国际研讨会在昆明顺利召开. 林业建设, 2018(5): 204-205.]
|
[25] |
[ 虞虎, 钟林生, 樊杰.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地域功能与结构研究. 生态学报, 2021, 41(3): 823-832.]
|
[26] |
[ 陈耀华, 黄丹, 颜思琦. 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 地理科学, 2014, 34(3): 257-264.]
|
[27] |
[ 董茜, 邓毅, 高燕, 等. 中国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模式特征及管理分类: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 环境保护, 2019, 47(24): 45-49.]
|
[28] |
[ 高燕, 邓毅. 土地产权束概念下国家公园土地权属约束的破解之道. 环境保护, 2019, 47(Suppl.1): 48-54.]
|
[29] |
[ 李泽红, 柏永青, 孙九林, 等.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 中国工程科学, 2019, 21(5): 80-86.]
|
[30] |
[ 樊杰, 王亚飞, 梁博. 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与调控. 地理学报, 2019, 74(12): 2437-2454.]
|
[31] |
|
[32] |
|
[33] |
[ 陈东军, 钟林生, 肖练练. 国家公园研学旅行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生态学报, 2020, 40(20): 7222-7230.]
|
[34] |
[ 张玉钧, 徐亚丹, 贾倩. 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协作关系研究: 以仙居国家公园公盂园区为例. 旅游科学, 2017, 31(3): 51-64, 74.]
|
[35] |
[ 彭建, 吴健生, 潘雅婧, 等. 基于PSR模型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框架.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7): 933-940.]
|
[36] |
|
[37] |
[ 陈东景, 张运磊, 刘玉, 等.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适应性管理绩效测度与障碍因素诊断: 以山东省为例. 经济地理, 2020, 40(6): 185-192.]
|
[38] |
[ 唐芳林, 张金池, 杨宇明, 等. 国家公园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12): 2993-2999.]
|
[39] |
[ 刘世梁, 刘芦萌, 武雪, 等. 区域生态效应研究中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 生态学报, 2018, 38(19): 6797-6809.]
|
[40] |
[ 陈妍, 侯鹏, 王媛, 等. 生态保护地协同管控成效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4): 779-787.]
|
[41] |
[ 廖柳文, 秦建新, 刘永强, 等.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湖南省生态弹性研究. 经济地理, 2015, 35(9): 16-23.]
|
[42] |
[ 张诗乐, 盖双双, 刘雪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效果: 基于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评价. 科学学研究, 2015, 33(4): 507-515.]
|
[43] |
[ 孔东升, 张灏. 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生态学报, 2015, 35(4): 972-983.]
|
[44] |
[ 陈东军, 钟林生. 国外国家公园教育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 生物多样性, 2020, 28(10): 1266-1275.]
|
[45] |
[ 陈蓉, 马耀峰, 罗赟敏. 二十年来青藏高原交通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青海社会科学, 2016(2): 109-114.]
|
[46] |
[ 查瑞波, 孙根年, 董治宝, 等. 青藏高原大气氧分压及游客高原反应风险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1): 92-98.]
|
[47] |
[ 罗文斌, 徐飞雄, 贺小荣. 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动态关系: 基于中国1978—2008数据的实证检验. 旅游学刊, 2012, 27(10): 20-26.]
|
[48] |
[ 易信, 刘凤良.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 多部门内生增长理论分析框架. 管理世界, 2015(10): 24-39, 90.]
|
[49] |
[ 何艳冰, 黄晓军, 翟令鑫, 等. 西安快速城市化边缘区社会脆弱性评价与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16, 71(8): 1315-1328.]
|
[50] |
[ 李涛, 曹小曙, 杨文越. 珠江三角洲客货运量位序—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 108-117.]
|
[51] |
|
[52] |
[ 蒋依依, 温晓金, 刘焱序. 2001—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流位序规模演化特征. 地理学报, 2018, 73(12): 2468-2480.]
|
[53] |
[ 郭建科, 陈园月, 于旭会, 等. 1985年来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位序—规模分布及作用机制. 地理学报, 2017, 72(10): 1812-1826.]
|
[54] |
|
[55] |
[ 肖黎明, 张仙鹏. 强可持续理念下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2): 312-324.]
|
[56] |
[ 徐拓远, 赵佳程, 刘金龙. 政府干预前后社区旅游管理制度变迁: 以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 农村经济, 2019(1): 73-79.]
|
[57] |
[ 孙正楷. 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游客生态文明教育: 评《生态文明教育》. 环境工程, 2020, 38(5): 225.]
|
[58] |
[ 钟林生, 邓羽, 陈田, 等. 新地域空间: 国家公园体制构建方案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1): 126-133.]
|
[59] |
[ 邓冉, 邵怀勇, 黄宝荣, 等.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远程评价与国家公园群建设时序研究. 生态学报, 2021, 41(3): 847-860.]
|
[60] |
[ 钟林生, 曾瑜皙, 虞虎.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游憩功能的自然基础与实现路径. 生态学报, 2021, 41(3): 861-873.]
|
[61] |
[ 陈彦光. 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的标度定律与分形模型: 对Christarller中心地模型的数学抽象与理论推广.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0(4): 626-634.]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