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hange and Cryosphere Culture Service

Special regionalization of cryosphere culture service in China

  • WANG Shijin , 1, 2 ,
  • XU Xinwu 2, 3 ,
  • DOU Wenkang 4 ,
  • QIN Dahe , 1, 2
Expand
  •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yospheric Sciences,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AS, Lanzhou 730000, China
  •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 3.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 4.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6-02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1-12-27

  Online published: 2022-03-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690143)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721091)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2

Abstract

Drawing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hina's cryosphere service regionalization, physical and human geography regionalization,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components of China's cryosphere (glaciers, frozen soil and snow cover) and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nationalities, history, settlements, tourism culture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puts forward a special regionalization scheme of Chinese cryosphere culture service oriented by "cultural service+cultural industry+economic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comprehensiveness and dominance, hierarchy and logic, spatial continuity and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Based on spatial clustering method and the expert judgment, Chinese cryosphere culture divisions can be identified into five regions, namely, Qinghai-Tibet Plateau glacier-frozen soil- snow cover-culture region, northwestern China glacier - snow cover culture region, northeastern China frozen soil- snow cover culture region, northern China snow cover culture region and southern China snow cover culture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culture and region, the five reg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12 subcategories and 51 basic types. The thematic regionalization scheme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ryosphere and the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 which reflects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elements of the cryosphere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cryosphere region and the rules of regional spatial heterogeneity. This research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cryospheric cultural service and their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cryospheric cultur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cryospheric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elated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Cite this article

WANG Shijin , XU Xinwu , DOU Wenkang , QIN Dahe . Special regionalization of cryosphere culture service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 77(1) : 16 -34 . DOI: 10.11821/dlxb202201002

1 引言

冰冻圈是指地球表层连续分布且具一定厚度的负温圈层,是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一[1,2,3]。冰川、冻土、积雪是中国冰冻圈主要组成要素。冰冻圈变化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影响和改变着气候系统乃至地球系统。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与大气、水资源和水循环、生态系统、陆地和海洋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系统间的互馈作用加剧,影响加深。中国科学家从冰冻圈组成要素的形成、过程和变化机理,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到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和适应,以及区域和社会经济服务功能等综合集成,发展形成了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冰冻圈科学,旨在服务于健康地球和人类福祉,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3]。冰冻圈文化服务和区划是冰冻圈科学的重要研究议题,是自然、人文、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学科交叉在冰冻圈科学具体体现。
冰冻圈一直为人类造就着优质环境,提供着巨大的物质、文化需求服务[3-4, 6-9],其服务是冰冻圈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冰冻圈服务是人类社会直接或间接从冰冻圈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资源、产品、福利等),即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冰冻圈产品和服务。冰冻圈服务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承载服务和支持服务5个方面[3]。冰冻圈文化服务是冰冻圈服务的分支内容,包括美学、宗教、旅游、多种文化等服务内容,是当前文化产业乃至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冰冻圈环境为基础形成的冰冻圈文化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内容之一。冰冻圈文化是人们长期在寒冷环境中创造的具有冰冻圈符号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生产方式、文学艺术和建筑文化,以及依托冰冻圈符号所开发的各类产品、项目、活动等[10,11]。中国冰冻圈所处的地区一般人口较少,但具有多民族、多文化和悠长历史等特点[12]。偏远而相对独立的区位塑造了居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聚居区的社会结构,冰天雪地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质的游牧、狩猎和捕鱼等特殊文化。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等省区下辖的自治州、自治县多具有上述特征,这些都为中国冰冻圈服务提拱了良好的条件。
全球冰冻圈主要分布在高纬、高山地区,自然条件和中国差别显著,人文、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各不同,差异很大。这些地区的传统文化受环境因素驱动,其形成机制除了受寒冷条件和资源匮乏的约束外,还受到社会发展程度和资本的影响,区域分异显著,如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和北极原住民地区就截然不同。不同的分异规律在地理学上的体现便是区划,对存在地域分异规律的空间进行区划是地理学的重要工作内容[13,14,15],对于冰冻圈服务进行划分是认识冰冻圈内部分异及其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16]
自然区划研究始于18世纪末[17]。Bailey率先完成了美国的生态区划方案[18]。Wiken随后完成了对加拿大地区的生态区划[19]。法国通过成立领土整治机构,对经济发展做出合理布局[20]。Huseynov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阿塞拜疆大巴库地区进行了区划[21]。Marshall阐释了英国21世纪第一套地区规划指南[22]。中国自然区划思想源于竺可桢在1929年发表的《中国气候区域论》[23]。1954年黄秉维发表《中国自然区划的初步草案》,对中国进行了总体的自然区划[24]。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理学家先后对中国植被[25,26]、农业[27,28]、经济[29,30]、公路[31]等进行了区划。进入21世纪,中国区划工作一方面对前人工作进行总结、补充,如对农业[32]、生态[33]、气候[34,35,36]、土壤地貌[37,38]等区划的更新。另一方面,将区划思想应用于戈壁[39]、自然保护[40]、环境功能[41]、水土保持[42,43]、主体功能区[44]等自然要素和传统聚落[45]、旅游[46]和人文地理[47]等领域,突出了时代特色和人文经济特点。
冰冻圈文化服务区划是以冰冻圈资源环境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进行的专题区划。该区划既是对于冰冻圈服务综合区划的补充和细化,也是科学认知受冰冻圈影响的区域社会文化分异规律的重要途经。本文以冰冻圈文化服务为研究对象,综合自然与文化要素的分布特征,对中国冰冻圈内的不同文化服务进行了区划。该区划可指导中国冰冻圈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对冰雪景观旅游空间结构、冰雪运动场地选址提出建议,为不同区域冰冻圈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及相关产业运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范围

本文研究区域为中国冰冻圈作用区和主要影响区,包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以及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安徽、江苏共20个省级和170个地级市行政单元,还包括南方一些山区,涉及20个地级市行政单元。

2.2 冰冻圈自然禀赋

中国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地区,西部高海拔区地域辽阔,是世界冰冻圈发育大国。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冰冻圈的冰川、冻土和积雪,较少涉及河冰、湖冰,及海洋冰冻圈和大气冰冻圈。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中国共发育有现代冰川48571条,面积5.18万km2,冰储量0.43万~0.47万km3,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西北诸高山区[48]。中国多年冻土面积为149万km2 [49]。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北部及西部高山和青藏高原,在季节冻土区内的一些高山上也有零星分布。季节冻土(包括多年冻土区的活动层)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0%(含多年冻土区),如果算上短时冻土,其面积则要占到90%(图1)。中国稳定积雪区范围为339万km2(连续积雪日数超过60 d/a)。其中,青藏高原地区稳定积雪范围最大,东北、内蒙古地区次之,新疆最小[50,51]。其他区域多为不稳定积雪区(连续积雪日数小于60 d/a)(图1)。
图1 中国冰冻圈空间范围

Fig. 1 Scope of the cryosphere in China

2.3 冰冻圈文化

“文化”泛指一切知识乃至全部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分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两大主类,按区域可分为北方游牧文化、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和北方农业文化、南方农业文化、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5个亚区(图2)。按类型,文化可分为宗教、风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制度、社会组织等。不同的地域和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不同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又衍生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文化包括建筑、语言、文字、饮食、民俗等文化,均为不同民族与历史文化所致。建筑文化如传统建筑中的宫、殿、楼、阁、榭,以及冰冻圈区域的蒙古包、藏族帐房与碉房、朝鲜族民居等(图2)。语言文化是人类交流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饮食文化也与人文息息相关,著名的“八大菜系”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的服饰、祭祀、节日等文化,民族文化主要指55个少数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也是文化的重要组分[53,54]
图2 中国传统文化区划

Fig. 2 Reg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冰冻圈特殊的地理环境创造了独特的冰冻圈文化。冰冻圈文化对冰冻圈环境、资源的依赖性极高,各国因地而异,也是当地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产、生活境况的具体反映。古代生活在冰冻圈区域的人们生存条件极度恶劣,对冰冻圈乃至环境具有很大的恐惧与敬畏,几乎无力抵御和应对冰冻圈变化引起的多种灾难。从利用火种开始,才逐渐形成适应、认识、驾驭、积累并传承丰富的识冰、御雪、巧用冰雪为自身服务的智能和经验,进而形成了冰冻圈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冰冻圈长期作用于人类活动,在历史的长期积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带有冰冻圈特色的文化体系,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认同感。冰冻圈文化主要分布在南北极高纬地区,以及中低纬高山区。冰冻圈文化主要包括冰冻圈民俗文化(饮食、服饰、曲艺、舞蹈、图腾等)、文学艺术(诗词、书画、影视、摄影等)、景观艺术(雪/冰雕、冰灯等)、冰雪运动(滑雪、溜冰、冬奥会等竞技活动)、建筑交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围绕这些文化所举办的诸类冰冻圈旅游节、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其中,冰冻圈民俗是在其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适应冰冻圈环境的日常生活习俗。冰冻圈艺术则是对冰冻圈民俗的升华与提升,源于冰冻圈民俗,又高于冰冻圈民俗。冰冻圈文化是冰冻圈自然要素的外在体现,也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严寒,冰冻圈分布广泛。在历史长河中,藏族民众在高原冰冻圈环境中创造并形成了藏文化体系。高原民众多信奉藏传佛教,其原始宗教文化盛行,进而影响着其他民俗、建筑、语言、饮食、医药等文化形态,形成了《格萨尔》英雄史诗,且在大量藏族民歌中,赞美太阳和雪山者居多。因自然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整个高原以牧区为主,农区为辅,牧区住所以移动式的毡房为主,农区以固定式碉楼为主。其中,碉楼作为藏族传统建筑,既可抵抗寒冷气候,也可保证人畜安全。由于气候寒冷,农作物以青稞为主,畜牧业主要养殖耐寒的牦牛和藏山羊,食用富含高蛋白的肉类可以增加该地区居民的耐寒性。
西北地区冰雪、绿洲、荒漠系统共存,因地处丝绸之路核心地段,其历史文化富集。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冬春积雪期长,以哈萨克草原文化为主。南疆冰雪资源富集,冰雪融水造就了大量绿洲,绿洲是南疆维吾尔族人生产生活的集聚地和绿洲文化的自然环境基础。东疆冰雪资源匮乏,水资源极为短缺,进而形成了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坎儿井”文化遗产。阿勒泰地区汗德尕特蒙古民族乡敦德布拉克岩画棚上,发现绘有人类滑雪姿态的图案,经权威部门鉴定距今约1.2万~2万年,被认为是人类滑雪发源地。至今该地区仍传承有古老滑雪器具,如“阿勒泰古老毛皮滑雪板”及其配套的单木杆滑雪杖、兽皮条制作的固定器、普通棉鞋[11]
东北地区积雪期过长,清代以前北部以农牧狩猎为生,沿江地区则以渔猎为主,直至清代才大规模进行农业开发。东北地区一般住宅以厚砖墙、土坯墙并烧火以防御寒冷。其中,以朝鲜族居民大面积火炕御寒的做法为代表。由于东北地区长冬寒冷,农闲期间人们便发明了“二人转”这样一种简单有趣的东北民间文化。在民俗方面,东北地区有雪爬犁、冬泳、冰上捕鱼等诸多与冰冻圈相关的活动。雪雕、冰雕、冰灯是其独特的冰冻圈艺术。东北“三少民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微小民族)世代生活在冰冻圈环境,过去多以渔猎、狩猎、游牧为主,爬犁及其滑雪板是其冬春季主要交通工具,服饰多以兽皮为主。他们多信奉原始萨满教,该教信奉自然崇拜,对生态环境有着天然保护意识,其文学、艺术、服饰、风俗都蕴含着狩猎、渔猎及萨满教文化元素。目前,“三少民族”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已引起学界高度关注。
除上述区域外,其他区域冰冻圈文化主要受积雪影响较大。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冬春严寒、积雪期长,生产方式以游牧为主,饮食多牛羊肉。民居多为蒙古包,多为适应蒙古族逐水草而居、预防雨雪而建,且易于搬迁。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以及南方积雪期短,积雪主要分布在山区,其冰冻圈文化主要体现在与冰雪高度相关的诗词书画等艺术方面,冰雪环境对其语言文字、民族民俗、建筑交通、宗教信仰影响较小。其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节气是冰雪时令文化的代表,不仅影响、指导农业生产,还影响着民众的生活方式乃至其他文化观念。同时,中原地区还存在一些与冰雪息息相关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或传说,充满着丰厚的教育价值。例如,“袁安困雪”“囊萤映雪”“卧冰求鲤”“程门立雪”等。

2.4 区划原则

2.4.1 相似性与差异性 区划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区域内具有相同特性的冰冻圈自然人文要素聚集,不同的分开,进而对整体进行分解,达到简化研究的目的。因此,区划首先要遵循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原则,即被划分在相同区域内的要素要保持相似性,与不同区域内的要素保持差异性。同时,保持相似性的要素在进行下一级划分的时候又要表现出弱于上一级的差异性,层层嵌套,将各种要素逐一划分。
2.4.2 综合性与主导性 影响地域分异的规律有很多,例如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文化、政治、宗教等人文要素,在进行区划时要综合考虑以上要素的影响。与此同时,不同的区划有不同的主导因素,例如对冰冻圈进行自然或人文区划时,首先要考虑冰川、积雪、冻土等要素的分布。这些要素既是形成不同自然差异的原因,也塑造了不同的人文景观差异。因此,冰冻圈的空间异质性是冰冻圈区划的决定性因素。
2.4.3 等级性与逻辑性 该原则可理解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原则。不同区划层级揭示的区域差异必须一致或者有先后、主次等逻辑关系。每一级的划分都有严格的等级,同时又需要将逻辑串联起来,使得该划分既层次分明又简单易懂。从高等级到低等级是“自上而下”,有利于从整体把握该区域划分,避免低等级太过破碎。从低等级到高等级是“自下而上”,可以通过不同要素叠加得到准确的边界情况。在实际情况中要将两者结合,从逻辑上演绎,从等级上归纳。
2.4.4 空间连续性与行政边界相结合 空间连续性原则也叫区域共轭性原则,指在进行地理区划时,要尽量保持空间连续性,避免出现“飞地”。空间连续性原则遵循的就是地理分异的原则,地理位置的不同就会导致两地自然特点的不同,需要将两地区划开来,与此同时可以保持下一级研究区域的完整性和便捷性。与行政边界相结合原则主要是便于数据获取,而且便于区划单元的行政管理。

2.5 数据与评价体系

本文空间行政边界矢量数据采用1∶400万中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结合市域尺度与栅格尺度。指标体系包括冰冻圈自然与文化两方面。自然方面包含了冰冻圈的三大要素冰川、冻土和积雪的分布状况。地域文化的联系与划分更多地取决于文化的认同感[55],故本文文化方面包含了可量化、可获取、可表征的少数民族比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传统村落数量及冰雪旅游景点和冰雪文化节庆数量4个指标,分别代表受冰冻圈环境影响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及其冰雪旅游文化(表1)。
表1 冰冻圈文化服务区划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Tab. 1 Index system and data sources for the zoning of cryosphere culture service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数据来源 备注
自然 冰川数量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http://www.crensed.ac.cn/portal/)
研究区各地市州冰川数量
冻土类型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http://www.crensed.ac.cn/portal/)
分布以赋值表示:多年冻土为0.67,季节性冻土为0.33
最大积雪日数 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http://data.cma.cn)
反映积雪期
文化 少数民族比例 各省市年鉴、中国少数民族年鉴 体现少数民族、语言、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www.ihchina.cn/
体现非遗历史文化
传统村落数量 中国传统村落网
(http://www.chuantongcunluo.com/)
体现传统村落建筑文化
冰雪旅游景点及冰雪文化节庆数量 本研究 反映冰雪旅游文化

2.6 区划方法

本文涉及到的定量方法包括ArcGIS要素(指标)加权叠置法、空间聚类分析法以及专家咨询法。要素加权叠置法是贯彻综合性原则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加权叠置不同的要素图层来划分区域单位的方法。空间聚类分析法主要根据实体特征对其进行聚类,按一定距离或相似测度在大型多维空间数据集中标识出聚类或相似类型分布区,将数据分成一系列相互区分的组,以期从中发现数据集的整个空间分布规律。专家咨询旨在对定量结果进行小幅度的人为校正,避免定量计算分区时形成的过度碎片化和明显错误现象[12]。具体方法如下:
2.6.1 要素加权空间叠置法 要素加权空间叠置法指的是根据所要区划的类型不同,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对这些指标体系的要素进行加权计算,然后通过叠加不同的图层,最终得到进行空间尺度统一的综合图层[10]。该方法的优点是从空间上统筹考虑各区域各专题要素的特征和差异,缺点是对各类基础图件数据要求高,叠置加权规则有时较为主观。
2.6.2 空间与属性聚类法 空间与属性聚类是通过空间距离或者属性的不同,将空间中的数据进行区分,划分到一起为聚类,同类对象中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不同类对象相似度较差[10]。该方法优点是分区个数与类型可根据研究需要调整,适用范围广,缺点是算法既定,分区过程与结果不可控。
2.6.3 专家集成与经验判断 上述两种方法计算较为客观,指标、权重、方法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结果,其计算结果对于文化服务这样的区划缺乏主观判断。因此,需要对结果进行人为判断与校对,对碎片化的区域进行整合,对明显有悖于文化分布特征的结果进行纠正。该方法的优点是计算量小,适用于对较难定量刻画的区域进行判断,缺点是主观性强,依赖专家知识,精度值得商榷。

2.7 区划命名

综合运用空间属性聚类法与要素加权空间叠置法,将运用指标体系做出的图像作为参考,结合专家经验判断的方法,最后形成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专题区划图。其中,一级区划凸显冰冻圈要素的连续性分布或冰冻圈景观的相似性,以及文化特质的一致性原则。二级区划参照一级区划内部文化特质的异质性和行政区划。一级、二级和三级文化区划命名方式分别采用“冰冻圈要素+文化”“行政区+冰冻圈要素+文化”和“行政区+冰冻圈要素+典型文化/文化特质”的命名形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级区划

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专题区划总体按照“地域(冰冻圈)+行政+文化”的分类标准进行,即首先应强调冰冻圈的空间异质性,这是决定性因素;其次是行政性,因为行政功能在文化中占有相当分量;最后考虑文化本身。大区内部一般拥有连续的冰冻圈要素分布,同时拥有很强的文化一致性。其中,文化需具有久远的历史,且覆盖范围要广。当然,文化区文化现象相互交错、重叠,文化区很难有明确界限。
本文中冰冻圈要素主要包括冰川、冻土和积雪。冰川指标为各地级市的冰川数量,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冰川编目;冻土指标为冻土类型,包括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积雪指标由最大积雪日数表征(地市州最大积雪日数)。对于冰川和积雪,使用归一化方法,两组数据都存在0的情况。因此,直接用某地区冰川数量、积雪日数数值除以冰川积雪的最大值,即为该地区归一化后的数值。冻土按照四类赋予不同的值,为与冰川、积雪数据处理时相匹配,多年冻土为0.67,季节性冻土为0.33。最后,使用权重汇总计算出冰冻圈要素加权叠置的区划指数,权重按照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根据冰冻圈要素的加权叠置,形成冰冻圈要素区划指数图(图3)。根据空间与属性聚类方法[10],将相似的类别聚合,最终形成了一级区划。
图3 基于冰冻圈要素加权叠置的区划指数

Fig. 3 Division index of the weighted overlapping of the cryosphere elements

在进行一级区划,即主类划分时,主要考虑冰冻圈要素分布的连续性和地理分异性,以及文化的统一性。是否属于冰冻圈的界限,以1月份0 ℃等温线为界,即通常所说的秦岭—淮河线,秦淮线以南最冷时温度高于0 ℃,很难形成稳定的降雪,但一定高度山地不受纬度影响,因此将南方存在积雪的山区单独划分为一个大区。
文化的统一性,既考虑其历史久远性,也考虑其覆盖范围和影响程度。其中,藏文化是藏族所创造并拥有的文化体系,覆盖冰冻圈影响下的整个青藏高原。丝路文化起始于西汉,新疆以及河西走廊是主要影响范围。满族文化可追述至7000多年前的挹娄、勿吉、渤海、女真族(满族文化),东北地区是其主要覆盖范围。中原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1世纪,以河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南方积雪分布较为零散,影响区域也较为零散,所在区域文化体系各异(表2),在一级区划中统称为南方积雪文化区。综上,主类划分以中国五大地理区域(青藏高原、西北、东北、北方和南方)为参考,结合中国冰川、冻土、积雪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区域民族历史文化,将中国冰冻圈划分为5个主要文化大区类型: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积雪—藏族文化区、西北冰川—积雪—丝路文化区、东北冻土—积雪—满族文化区、北方积雪—中原文化区和南方积雪文化区(图4)。
表2 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专题区划

Tab. 2 Special regionalization of cryosphere culture service

一级 二级 三级 包含地区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积雪—藏族文化区Ⅰ 卫藏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Ⅰ1 阿里冰川—冻土—积雪—卫藏文化区Ⅰ1A 阿里地区
那曲冰川—冻土—积雪—卫藏文化区Ⅰ1B 那曲市
后藏冰川—冻土—积雪—卫藏文化区Ⅰ1C 日喀则市
前藏冰川—冻土—积雪—卫藏文化区Ⅰ1D 拉萨市、山南市、林芝市
康巴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Ⅰ2 青海冰川—冻土—积雪—康巴文化区Ⅰ2A 玉树藏族自治州
昌都冰川—冻土—积雪—康巴文化区Ⅰ2B 昌都市
川西冰川—冻土—积雪—旅游文化区Ⅰ2C 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滇西北冰川—冻土—积雪—旅游文化区Ⅰ2D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市
安多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Ⅰ3 昆仑山冰川—冻土—积雪—安多文化区Ⅰ3A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祁连山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Ⅰ3B 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海东市
唐古拉山冰川—冻土—积雪—安多文化区Ⅰ3C 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
西北冰川—积雪—丝路文化区Ⅱ 北疆冰川—积雪哈萨克族草原文化区Ⅱ1 伊犁河冰川—积雪—哈萨克族草原文化区Ⅱ1A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塔城冰川—积雪—哈萨克/蒙古族草原文化区Ⅱ1B 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克拉玛依市
阿勒泰冰川—积雪—冰雪旅游文化区Ⅱ1C 阿勒泰地区
天山冰川—积雪—绿洲文化区Ⅱ1D 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五家渠市、乌鲁木齐市
吐—哈冰川—积雪—坎儿井文化区Ⅱ1E 吐鲁番市、哈密市
南疆冰川—积雪维吾尔族绿洲文化区Ⅱ2 喀什冰川—积雪—塔吉克柯尔克孜族绿洲文化区Ⅱ2A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图木舒克市
昆仑山北麓冰川—积雪—和田维吾尔族绿洲文化区Ⅱ2B 和田地区
塔克拉玛干冰川—积雪—维吾尔—蒙古族绿洲文化区Ⅱ2C 阿克苏地区、阿拉尔市、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
河西走廊冰川—积雪绿洲文化区Ⅱ3 酒泉冰川—积雪—石窟长城文化区Ⅱ3A 酒泉市、嘉峪关市
祁连山北麓冰川—积雪—石窟长城文化区Ⅱ3B 金昌市、张掖市、武威市
东北冻土—积雪—满族文化区Ⅲ 小兴安岭/长白山冻土—积雪满族文化区Ⅲ1 漠河冻土—积雪—中俄文化区Ⅲ1A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小兴安岭冻土—积雪—中俄文化区Ⅲ1B 黑河市、伊春市
三江平原冻土—积雪—赫哲族渔猎文化区Ⅲ1C 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鸡西市、七台河市、牡丹江市
长白山冻土—积雪—朝鲜族文化区Ⅲ1D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
松辽平原冻土—积雪满族文化区Ⅲ2 松嫩平原冻土—积雪—冰雪旅游文化区Ⅲ2A 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哈尔滨市、白城市、松原市、长春市、吉林市
辽河平原冻土—积雪—二人转文化区Ⅲ2B 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铁岭市、抚顺市、沈阳市、阜新市、锦州市、朝阳市、葫芦岛市
辽东半岛冻土—积雪—朝鲜族文化区Ⅲ2C 丹东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营口市、大连市
大兴安岭冻土—积雪蒙古族文化区Ⅲ3 呼伦贝尔冻土—积雪—三少民族文化区Ⅲ3A 呼伦贝尔市
锡林郭勒冻土—积雪—蒙古族那达慕文化区Ⅲ3B 兴安盟、锡林郭勒盟
辽西河流域冻土—积雪—红山文化区Ⅲ3C 通辽市、赤峰市
北方积雪—中原文化区Ⅳ 内蒙古高原积雪文化区Ⅳ1 阿拉善积雪—蒙古族文化区Ⅳ1A 阿拉善盟
河套平原积雪—蒙古族文化区Ⅳ2B 巴彦淖尔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
呼和浩特积雪—蒙古族草原文化区Ⅳ3C 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
黄土高原积雪文化区Ⅳ2 陇中高原积雪—陇原文化区Ⅳ2A 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
陕北高原积雪—窑洞文化区Ⅳ2B 榆林、延安市
关中平原积雪—秦文化区Ⅳ2C 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商洛市
山西高原积雪—晋文化区Ⅳ2D 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太原市、阳泉市、晋中市、临汾市、长治市、运城市、晋城市
华北平原积雪文化区Ⅳ3 河南积雪—河洛文化区Ⅳ3A 三门峡、洛阳、焦作、郑州、平顶山、安阳、濮阳、鹤壁、新乡、开封、许昌、漯河、商丘、周口
京津冀积雪—燕赵文化区Ⅳ3B 唐山市、秦皇岛市、承德市、张家口市、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衡水市、沧州市、廊坊市、北京市、天津市
山东积雪—齐鲁文化区Ⅳ3C 聊城市、德州市、济南市、滨州市、东营市、泰安市、淄博市、潍坊市、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菏泽市、济宁市、枣庄市、临沂市、日照市
南方积雪文化区Ⅴ Ⅴ1 乌蒙山积雪—彝族文化区 六盘水市、曲靖市
Ⅴ2 大娄山积雪—红色文化区 遵义市
Ⅴ3 大巴山积雪—巴蜀文化区 神农架林区、重庆市
Ⅴ4 雪峰山积雪—湘西文化区 邵阳市
Ⅴ5 衡山积雪—南岳文化区 衡阳市
Ⅴ6 大别山积雪—红色文化区 安庆市
Ⅴ7 庐山—九岭山—书院文化区 浏阳市、九江市、宜春市
Ⅴ8 井冈山积雪—红色文化区 井冈山市
Ⅴ9 黄山积雪—徽州文化区 黄山市
Ⅴ10 雁荡山积雪—闽台文化区 温州市、台州市
图4 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一级区划

Fig. 4 First-level zoning of China's cryosphere culture services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与青藏高原范围大致重合,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以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部分,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一区域包含了冰川、冻土和积雪等冰冻圈主要要素,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文化以藏文化为核心,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生计以畜牧业为主,饮食结构以食肉为主。高寒地理环境孕育了该区域独特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以藏文化为核心的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
西北冰川—积雪文化区主要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部和甘肃省河西走廊五市,即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武威市、金昌市。这一区域尽管发育有大量的冰川、积雪资源,但气候极为干旱,且分布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同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横贯全区,且全区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回族等多民族文化共存。全区冰雪旅游文化主要分布在北疆,其中,新疆阿勒泰地区具有悠久的滑雪历史文化,至今仍传承着古老的滑雪器具和滑雪活动。新疆的白雪节是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时举行的娱乐歌舞活动。近年来,新疆举办了各式各样以冰雪为主题的节日与活动,大力开发冰雪旅游资源,促进了边远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东北冻土—积雪文化区与东北地区范围大致重合,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全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该区域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北地区以满族文化为主,朝鲜族等其他民族文化为辅。该区文化多元,兼具多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特征,与冰冻圈关系较大的有冬春季冰雪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例如,冬春季滑雪、滑冰是其冰雪文化的核心。在冰雪环境中,其滑雪是远古居民生产、生活和出行的主要基本技能。1400多年前居住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人便开始了“骑木而行”(类似于雪橇的木板)的滑雪活动。由于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该区域也孕育了中蒙文化、中朝文化、中俄文化边境文化。
北方积雪文化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甘肃省中东部、陕西省大部分、河南省大部分、安徽与江苏部分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北京市。该区域分布有一定规模的积雪资源和瞬时冻土,无冰川分布。地形地貌以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为主,黄河贯穿其中。由于黄河沿岸多人类聚居,该地区发育了许多的特有文化圈。例如,秦文化、晋文化,其文化与积雪有一定关系。
南方积雪文化区主要分布于南方高山区。因高山区温度较低,可形成一定规模的积雪,如乌蒙山、大娄山、大巴山、雪峰山、衡山、大别山、庐山—九岭山、井冈山、黄山和雁荡山等,其他较小的山系未纳入。这些山脉山顶分布一定规模积雪,或存在人工造雪的气象条件,一些区域已被开发为滑雪旅游目的地,且效益显著。

3.2 二级区划

二级区划立足一级区划结果,同时考虑主类大区内部的细化以及文化的异质性问题。为此,在一级区划基础上,细分为12个亚类(图5)。
图5 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二级区划

Fig. 5 Second-level zoning of China's cryosphere culture service

根据历史文化与方言的不同,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可细分为3个文化亚区,分别为卫藏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康巴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安多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卫藏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是青藏高原藏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文化较为统一。安多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受汉族和蒙古族影响较大,在体态和文化习俗上兼有两个民族特点。康巴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处于汉藏交界地带,在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方面更偏重于与汉文化的结合(图5)。
西北冰川—积雪文化区主要包括新疆和甘肃河西地区。根据行政边界与文化风俗的不同,可分为北疆冰川—积雪文化区、南疆冰川—积雪文化区和河西冰川—积雪文化区。其中,南疆与北疆的分界线为天山,北疆冰川—积雪文化区依托天山和阿尔泰山丰富的冰雪资源,其冰川—积雪文化较为发育,区内民族混居,多为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南疆冰川—积雪文化区内多沙漠戈壁,主体民族为维吾尔族。河西冰川—积雪文化区主要依靠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绿洲,历史上以丝绸之路闻名,区内有敦煌莫高窟、玉门关等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地。西北冰川—积雪文化区大量古城、石窟、绿洲分布均高度依赖冰雪融水(图5)。
东北冻土—积雪文化区主要包括东三省与内蒙古部分地区。根据行政区划与民族文化的差异,可分为小兴安岭/长白山冻土—积雪文化区、松辽平原冻土—积雪文化区和大兴安岭冻土—积雪文化区。其中,小兴安岭/长白山冻土—积雪文化区主要为边境地带,主要分布有鄂伦春族、赫哲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其主要文化包括冰雪民俗文化、中俄文化、中朝文化等。松辽平原冻土—积雪文化区主要包括松嫩平原、辽河平原、辽东丘陵,是东北人口经济主要分布区,其主要文化包括冰雪—温泉、年俗和中满文化等,区内具有典型的东北文化特征。大兴安岭冻土—积雪文化区主要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区内以蒙古族为主、“三少”民族为辅,其主要文化包括那达慕文化、草原文化、中蒙文化和“三少”民族文化等(图5)。
北方积雪文化区依据自然地形可分为内蒙古高原积雪文化区、黄土高原积雪文化区和华北平原积雪文化区。区内冰冻圈主体为不稳定积雪区,冻土多为瞬时冻土,冰冻圈特性不显著,但是该区是古代人类主要聚居地,历史文化丰富,由于区内天然地形的阻隔,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内蒙古高原积雪文化区内主要为沙漠与草原,发育有成熟的草原牧业文化。黄土高原积雪文化区内黄土厚重,形成了窑洞、信天游、安塞腰鼓等民俗文化。华北平原积雪文化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区内历史文化厚重,包括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等。
南方积雪文化区主要分布于乌蒙山、大巴山、武当山、武陵山、大别山、雪峰山、罗霄山、雁荡山等山区,且各区域较为分散,故未进行二级区划(图5)。

3.3 三级区划

在中国冰冻圈文化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结果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人文要素,即少数民族占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传统村落数量和冰雪旅游景点及冰雪文化节数量,运用加权叠置分析,计算冰冻圈文化要素区划指数(图6)。在计算时,少数民族占比本身已经归一化,其他三项指标归一化方法同冰冻圈要素,权重平均分配。若干文化要素属性相似的区域呈集聚状态分布,计算可得全局Moran's I为0.2699,p < 0.001,表明该结果一定不是随机数据生成,结果具有可信度,z = 19.8,表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三级区划在遵循二级区划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地域上的相邻性、冰冻圈环境上的一致性、历史文化上的传承性、民族文化上的独特性、传统村落和建筑文化上的以及行政区上的相近性。综述考虑,最终将三级区划确定为51个基本类型(图7)。
图6 中国冰冻圈文化要素加权叠置的区划指数

Fig. 6 Division index of the weighted overlapping of culture factors

图7 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综合区划

Fig. 7 Comprehensive divisions of China's cryosphere culture service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在二级区划的基础上,将卫藏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划分为阿里、那曲、后藏和前藏冰川—冻土—积雪卫藏文化区4个基本类型区。根据所在省份的位置不同,康巴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可划分为青海、西藏、四川和云南冰川—冻土—积雪康巴文化区。安多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的命名则根据区内的高大山系划分为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冰川—冻土—积雪安多文化区。未来,青藏高原应依托深厚的藏族宗教、历史、民俗等文化,借助三江源国家公园及其他自然保护地,有序开发或开展冰冻圈观光旅游及其藏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以提升民众对高原冰冻圈、藏文化及其相互影响的认知程度。这不仅有益于高原生态与文化原真性的保护,而且有利于藏文化的历史保护与传承。
西北冰川—积雪文化区在将大区分为北疆、南疆、河西走廊冰川—积雪文化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基本类型。北疆划分为伊犁哈萨克、塔城哈萨克—蒙古族、阿勒泰哈萨克、天山维吾尔族、吐鲁番维吾尔族5个文化区。南疆划分为喀什塔吉克—柯尔克孜、昆仑山北麓和田维吾尔族、塔克拉玛干维吾尔族—蒙古族3个文化区。河西地区划分为酒泉与祁连山北麓石窟长城文化区。同时,该区域还是丝绸之路文化的核心地带。未来,该区应加大历史、民族、丝路、石窟等文化资源与冰雪资源的有机组合,通过文化品牌的提升,带动冰雪产业的发展。
东北冻土—积雪文化区在二级区划基础上,根据地形差异及聚居民族文化进行基本类型划分。小兴安岭/长白山冻土—积雪文化区可分为漠河中俄文化区、小兴安岭中俄文化区、三江平原赫哲族渔猎文化区、长白山朝鲜族文化区。松辽平原冻土—积雪文化区可划分为松嫩平原冰雪旅游文化区、辽河平原二人转文化区、辽东半岛中朝文化区。大兴安岭冻土—积雪蒙古族文化区划分为呼伦贝尔三少民族文化区、锡林郭勒蒙古族文化区和辽西河红山文化区。东北冻土—积雪文化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及其历史文化,而且拥有深厚的冰雪文化。该区冰雪艺术、冰雪景观和冰雪运动形式多样,是中国冰雪文化、滑雪运动、冰雕、雪雕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未来,该区应依托东北亚及其中蒙俄边境优势,加大冰雪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冰雪文化转变为全国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或助推器。
北方积雪文化区在区分了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基础上,根据内部地理地带与历史文化差异,再细分为基本类型。内蒙古高原积雪文化区可分为阿拉善蒙古族文化区、河套平原蒙古族文化区、呼和浩特蒙古族文化区。黄土高原积雪文化可划分为陇中高原陇原文化区、陕北高原窑洞文化区、关中平原秦文化区、山西高原晋文化区。华北平原积雪文化区可细分为河南中原文化区、京津冀燕赵文化区与山东齐鲁文化区。其中,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结合其丰富的黄土资源,形成了窑洞这一典型的传统建筑形式,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环境意识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窑洞利用了黄土层的蓄热、隔热特点,进而有利于抵抗黄河流域的严冬。
南方积雪文化区主要由南方的一些高大山地组成,山顶附近气温寒冷,冬春积雪覆盖,春季经常出现雾凇现象,成为冰冻圈的一部分。由于该区较小,因此未设亚类,只分10个基本类型,分别为乌蒙山彝族文化区、大娄山红色文化区、大巴山巴蜀文化区、雪峰山湘西文化区、衡山南岳文化区、大别山红色文化区、庐山—九岭山书院文化区、井冈山红色文化区、黄山徽州文化区和雁荡山闽台文化区。未来,南方积雪文化区应加强高山区积雪、雾凇景观及其雪场资源与该区少数民族文化、巴蜀文化、徽州文化及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以提升冰雪文化服务效益。

4 结论

本文按照区划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在结合现有不同类型区划的基础上,对中国冰冻圈的文化服务进行了专题区划,最终形成5个主类一级区划大区、12个二级区划亚类和51个三级区划基本类型。不同类型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中国的冰冻圈文化区。每个冰冻圈文化基本类型代表一种文化特征,无论是民族文化,抑或历史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冰冻圈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文化。文化既受冰冻圈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是冰冻圈地理分异的体现,对其文化进行区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冰冻圈文化的空间异质性,也有助于提升冰冻圈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其发扬意识。
大区域尺度上,冰冻圈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县域尺度上,这种相关性会变得很小。鉴于此,本文基本评估单元集中在地市州层面。中国冰冻圈的文化服务专题区划与现有的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经济区划、自然气候区划有较强的相似性,说明区划一方面既是对不同分异规律进行划分,是一种“分”;另一方面每个小区域共同构成整个区划,不同区划之间存在相似性,是一种“合”。冰冻圈环境变化给区域原住民人文社会系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健康、饮食等多个方面。因此,研究冰冻圈文化结构及其环境演变对于认识冰冻圈区人类发展过程有着积极的作用。
冰冻圈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们提倡的冰雪文化和冰雪产业,必须要从中汲取营养,冰雪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求同存异,否则将形成同质竞争,且会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今后一定时期,中国冰雪产业发展还需高度集合大运河、长城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机结合冰冻圈影响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木卡姆、玛纳斯、麦西热甫、格萨(斯)尔、藏戏、热贡艺术、藏医药浴法、羌年,西北花儿、剪纸、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歌唱艺术、那达慕、长调民歌等文化遗产),在冰雪运动走近民众生活的同时,促进国家文化的传承发扬。

5 讨论

本文区划是基于冰冻圈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随着技术的革新,交通网络变得越来越便捷,人流、物流、信息流在迅速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文化之间的交融不断加深。人类在冰冻圈环境中进行着有特质的文化创造,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革新、冰冻圈环境的变化,冰冻圈文化也随之变化。以往的冰屋、雪屋、藏包、蒙古包已被现代保暖建筑材料所取代,骑马、食肉、狩猎、捕鱼、驯鹿、游牧原始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方式取代,民族自治也慢慢开始向开放、融合发展过渡。同时,伴随着全球变暖和冰冻圈快速变化,势必引起冰冻圈地区的气候环境发生变化,造成冰冻圈功能及其服务的衰退甚至丧失,对冰冻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威胁。
在快速发展的当前,各种传统文化在碰撞过程中,显得越来越同质化、大众化,以往的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脆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面临濒危或灭绝的边缘。冰冻圈文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质到混合,不断向前发展。愈是远古的冰冻圈文化,其文化特质越简单、粗糙,愈到现代,文化特质越复杂、越精细。随着技术革新、经济方式转变、移民迁入、区划调整,以及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冰冻圈环境变化,文化扩散形式、手段亦在快速变化,人类为适应这种变化,需要新的文化特质创造,旧的文化特质可能部分保留,成了新的文化的组成部分,有些文化特质则被新文化所替代,有些则与其他文化频繁交汇、融合。
伴随着交通、技术的革新,文化、信息流越来越频繁,冰冻圈文化特性差异会慢慢趋同,这种趋同势必将威胁传统冰冻圈文化特性及其多样性。同时,伴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也即将实现,未来冰雪运动乃至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冰冻圈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冰冻圈文化服务专题区划将深化民众对于冰冻圈文化的认知,不仅有助于冰冻圈文化的精准保护与传承发扬,也有助于提升冰冻圈文化与旅游、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机理与综合区划研究”第三课题“中国冰冻圈过程与人文服务评估”的集成性成果,在此对课题组全体人员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成文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和樊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丁永建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1]
Qin Dahe, Yao Tandong, Ding Yongjian, et al. Introduction to Cryosphere Science.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8.

[ 秦大河, 姚檀栋, 丁永建, 等. 冰冻圈科学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2]
Shi Yafeng. Glacier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in China: The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0.

[ 施雅风. 中国冰川与环境: 现在、过去和未来.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3]
Qin Dahe, Yao Tandong, Ding Yongjian, et al. The establish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ryosphere scientific system.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35(4): 394-406.

[ 秦大河, 姚檀栋, 丁永建, 等. 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4): 394-406.]

[4]
Xiao C D, Wang S J, Qin D H.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ryosphere service function and value evaluation.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5, 6(3/4): 181-187.

DOI

[5]
Wang Shijin, Ding Yongjian, Xiao Cunde. Integrated impacts of cryosphere change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and its adap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8, 40(5): 863-874.

[ 王世金, 丁永建, 效存德. 冰冻圈变化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综合影响及其适应性管理策略. 冰川冻土, 2018, 40(5): 863-874.]

[6]
Qin D H, Ding Y J, Xiao C D, et al. Cry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disciplinary system.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8, 5(2): 255-268.

DOI

[7]
Xiao C D, Wang S J, Qin D H.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ryosphere service function and value evaluation.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5, 6(3/4): 181-187.

DOI

[8]
Xiao Cunde, Su Bo, Wang Xiaoming, et al. Cascading risks to the deterioration in cryospheric functions and servic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9, 64(19): 1975-1984.

[ 效存德, 苏勃, 王晓明, 等. 冰冻圈功能及其服务衰退的级联风险. 科学通报, 2019, 64(19): 1975-1984.]

[9]
Xiao Cunde, Wang Xiaoming, Su Bo.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sociology in the cryosphere: Functions and services.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35(4) : 504-513.

[ 效存德, 王晓明, 苏勃. 冰冻圈人文社会学的重要视角: 功能与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4): 504-513.]

[10]
Wang Shijin, Zhao Jingdong. Potential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glacier tourism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8): 1528-1542.

[ 王世金, 赵井东. 中国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其空间开发策略. 地理研究, 2011, 30(8): 1528-1542.]

[11]
Wang Shijin, Xu Xinwu, Xie Jia. Spatial patter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China's ski resorts.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39(9): 222-231.

[ 王世金, 徐新武, 颉佳. 中国滑雪场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其结构优化. 经济地理, 2019, 39(9): 222-231.]

[12]
Fang Chuanglin, Liu Haimeng, Luo Kui, et al.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72(2): 179-196.

DOI

[ 方创琳, 刘海猛, 罗奎, 等.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 地理学报, 2017, 72(2): 179-196.]

[13]
Zheng Du, Ge Quansheng, Zhang Xueqin, et 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3): 330-344.

[ 郑度, 葛全胜, 张雪芹, 等.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研究, 2005, 24(3): 330-344.]

[14]
Zheng Du. A study on the regionality a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y.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8, 17(1): 4-9.

DOI

[ 郑度. 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 地理研究, 1998, 17(1): 4-9.]

[15]
Gao Jiangbo, Huang Jiao, Li Shuangcheng, et al. The new progress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research of physi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11): 1400-1407.

DOI

[ 高江波, 黄姣, 李双成, 等.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1): 1400-1407.]

[16]
Liu Jie, Huang Jinchuan, Lin Haoxi. A literature review on regiona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 service function of cryosphere in China. Arid Land Geography, 2018, 41(4): 751-760.

[ 刘洁, 黄金川, 林浩曦. 冰冻圈水资源服务功能区划研究综述. 干旱区地理, 2018, 41(4): 751-760.]

[17]
Yang Qinye, Wu Shaohong, Zheng Du. 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es on regional physio-geographical system.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4): 407-417.

[ 杨勤业, 吴绍洪, 郑度.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研究, 2002, 21(4): 407-417.]

[18]
Bailey R G. Suggested hierarchy of criteria for multi-scale ecosystem mapping.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1987, 14(4): 313-319.

[19]
Wiken E B. Terrestrial Ecozones of Canada. Ottawa:Environment Canada, Lands Directorate, 1986.

[20]
Zhang Heping, Jiang Tao. Trace the source of the division of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of foreign subjects. Knowledge economy, 2011(10): 45-46.

[ 张和平, 姜涛. 主体功能区划分国外溯源. 知识经济, 2011(10): 45-46.]

[21]
Huseynov E F, Aliyev A A. Regional planning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big Baku ar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2013, 8(3): 321-329.

DOI

[22]
Marshall T. Regional planning in England: Progress and pressures since 1997. Town Planning Review, 2004, 75(4): 447-472.

DOI

[23]
Zhu Kezhen, Wan Minwei. Phen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3.

[ 竺可桢, 宛敏渭. 物候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3.]

[24]
Huang Bingwei. Preliminary draf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ural zon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58, 24(4): 348-365.

[ 黄秉维.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草案. 地理学报, 1958, 24(4): 348-365.]

[25]
Wu Zhengyi. Chinese Vegeta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0.

[ 吴征镒. 中国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26]
Song Yongchang. Vegetation Ecolog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1.

[ 宋永昌. 植被生态学.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7]
Zhou Lisan. China's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ivisions. Beijing: Agricultural Press, 1981.

[ 周立三.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1.]

[28]
Guo Huancheng. Regionaliz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Economy.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9.

[ 郭焕成. 中国农业经济区划.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29]
Yang Shuzhen. Research on China's Economic Zoning. Beijing: China Outlook Press, 1990.

[ 杨树珍. 中国经济区划研究. 北京: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90.]

[30]
Lu Dadao.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Structure.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5.

[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31]
Geng Dading, Chen Chuankang, Yang Wuyang, et al. On the Natural Division of Highways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78, 33(1): 49-62.

[ 耿大定, 陈传康, 杨吾扬, 等. 论中国公路自然区划. 地理学报, 1978, 33(1): 49-62.]

[32]
Liu Yansui, Zhang Ziwen, Wang Jieyong.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schem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2): 203-218.

DOI

[ 刘彦随, 张紫雯, 王介勇.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地理学报, 2018, 73(2): 203-218.]

[33]
Fu Bojie, Liu Guohua, Chen Liding, et al. Scheme of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1, 21(1): 1-6.

[ 傅伯杰, 刘国华, 陈利顶, 等.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生态学报, 2001, 21(1): 1-6.]

[34]
Shi Peijun, Sun Shao, Wang Ming, et al. Zones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1961-2010). Scientia Sinica: Terrae, 2014, 44(10): 2294-2306.

DOI

[ 史培军, 孙劭, 汪明, 等. 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 44(10): 2294-2306.]

[35]
Zheng Jingyun, Yin Yunhe, Li Bingyuan. A new scheme for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1): 3-12.

[ 郑景云, 尹云鹤, 李炳元. 中国气候区划新方案. 地理学报, 2010, 65(1): 3-12.]

[36]
Wu Shaohong, Pan Tao, Liu Yanhua, et al. Comprehensive climate change risk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72(1): 3-17.

DOI

[ 吴绍洪, 潘韬, 刘燕华, 等. 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 地理学报, 2017, 72(1): 3-17.]

[37]
Li Bingyuan, Pan Baotian, Cheng Weiming, et al. Research on geomorph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3): 291-306.

[ 李炳元, 潘保田, 程维明, 等. 中国地貌区划新论. 地理学报, 2013, 68(3): 291-306.]

[38]
Wu Bo, Guo Shuhai, Li Baolin, et al. Draft of soil environment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8, 29(3): 961-968.

DOI PMID

[ 吴波, 郭书海, 李宝林, 等. 中国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3): 961-968.]

[39]
Shen Yuancun, Wang Xiuhong, Cheng Weiming, et al. Integrated physical regionalization of stony deserts in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 35(1): 57-66.

DOI

[ 申元村, 王秀红, 程维明, 等. 中国戈壁综合自然区划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 57-66.]

[40]
Guo Ziliang, Cui Guofa. The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supporting natural conservat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5): 1284-1294.

[ 郭子良, 崔国发.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生态学报, 2014, 34(5): 1284-1294.]

[41]
Wang Jinnan, Xu Kaipeng, Chi Yanyan, et al. The environmental function assessment and zoning scheme in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1): 129-135.

DOI

[ 王金南, 许开鹏, 迟妍妍, 等. 我国环境功能评价与区划方案. 生态学报, 2014, 34(1): 129-135.]

[42]
Zhao Yan, Wang Zhiguo, Sun Baoping, et al. A primary study on schem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3): 307-317.

[ 赵岩, 王治国, 孙保平, 等.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方案初步研究. 地理学报, 2013, 68(3): 307-317.]

[43]
Wang Zhiguo, Zhang Chao, Ji Qiang, et 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6, 14(6): 101-106.

[ 王治国, 张超, 纪强, 等.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及其应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 14(6): 101-106.]

[44]
Fan Jie. Draft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2): 186-201.

DOI

[ 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地理学报, 2015, 70(2): 186-201.]

[45]
Liu Peilin, Liu Chunla, Deng Yunyuan, et al. Landscape divis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nd effect elements of landscape gene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12): 1496-1506.

DOI

[ 刘沛林, 刘春腊, 邓运员, 等.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地理学报, 2010, 65(12): 1496-1506.]

[46]
Pan Jinghu, Cong Yibo. Tourism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based on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a-grade scenic spot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10): 1161-1168.

DOI

[ 潘竟虎, 从忆波. 基于景点空间可达性的中国旅游区划.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161-1168. ]

[47]
Fang C L, Liu H M, Luo K, et al. Process and proposal for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7, 27(10): 1155-1168.

DOI

[48]
Guo W Q, Liu S Y, Xu J L, et al. The second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y: Data, methods and results. Journal of Glaciology, 2015, 61(226): 357-372.

DOI

[49]
Zhao L, Cheng G D, Ding Y J. Studies on frozen ground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 14(4): 411-416.

DOI

[50]
Zhong Zhentao, Li Xia, Xu Xiaocong, et al.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analysis of snow cover in China from 1992-201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8, 63(25): 2641-2654.

[ 钟镇涛, 黎夏, 许晓聪, 等. 1992—2010年中国积雪时空变化分析. 科学通报, 2018, 63(25): 2641-2654.]

[51]
Sun Xiuzhong, Luo Yong, Zhang Xia, et al. Analysis on snowfall 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China in recent 46 years. Plateau Meteorology, 2010, 29(6): 1594-1601.

[ 孙秀忠, 罗勇, 张霞, 等. 近46年来我国降雪变化特征分析. 高原气象, 2010, 29(6): 1594-1601.]

[52]
Zhou Shangyi, Kong Xiang, Zhu Hong. Cultural Geography.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8.

[ 周尚意, 孔翔, 朱竑. 文化地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3]
Zhang Dainian, Fang Keli.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94.

[ 张岱年, 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54]
Wang Enyong, Hu Zhaoliang, Zhou Shangyi, et al. Chinese Cultural Geograph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

[ 王恩涌, 胡兆量, 周尚意, 等. 中国文化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55]
Cui Xinjian. Cultural identity and its origin.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4(4): 102-104, 107.

[ 崔新建. 文化认同及其根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4): 102-104, 107.]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