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村镇聚落体系演化及其优化重组
杨忍, 邓颖贤

The evolution and optimized reconstructing analysis of rural settlement system in Guangdong province
YANG Ren, DENG Yingxian
表2 广东省村镇聚落体系分类特征、演化规律及优化重组模式
Tab. 2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law and optimization reconstruction mode of rural settlement system in Guangdong province
区位类型 城区型 近郊型 远郊型 山区型
主要分布
区域
地级市的老城区、县级市和县的城区 地级市的新城区 地级市的外围县(市) 粤北山区的清远市、韶关市、河源市和梅州市的16个外围山区县(市)
城镇化发展
阶段
中后期、成熟期
(城镇化率> 70%)
城镇化中期
(城镇化率50%~70%)
城镇化中期
(城镇化率30%~70%)
城镇化初期向中期
(城镇化率30%~50%)
村镇聚落体
系发展阶段
融入城市发展阶段 成长阶段(双核并进的组团发展阶段) 成长阶段(村镇聚落体系的强中心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传统村镇空间组织发育阶段)
2020年位序
累积规模系
β值特征
逐渐减小趋于0,村镇聚落体系逐步瓦解,融入城市空间组织体系 随城镇化率提升而增大,进入城镇化后期后回落,与1990年相比β值以增长为主 随城镇化率提升而增大,在进入城镇化中期后出现回落,与1990年相比β值以增长为主 规模分布较均匀,等级规模序位特征不明显,整体水平较低,处于缓慢增长状态
村镇斑块空
间分布特征
城镇化率越高,村镇斑块越趋向于分散布局 高度的城乡用地混杂状态,聚落体系空间结构日渐松散 村镇斑块在行政单元中趋于离心外围扩散 村镇斑块呈现沿交通线为发展轴延展布局的聚集特征
村镇空间优
化重组调控
建议
融入城市整体发展:土地、物业、产业、村民的制度转变、物质空间到社会空间的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分组团发展:双核驱动模式,形成“县域副中心—建制镇—中心村—一般村”的乡村组团结构,乡村组团与城区组团产业错位互补,市场、技术、资源要素互通,组团间相对独立发展 村镇中心地等级体系发展:“县城—建制镇—中心村—一般村”四级传导的传统中心地发展模式,构建 “县—镇—村”三级全域全覆盖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土地利用高效集约突显低密度和生态化的村镇空间融合体特征 泛中心链式集群化发展:强化县域内外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道路交通构建多链交织山区型村镇空间组织网络,促成个体乡村集群化和组团化发展,充分借力城乡网络化和全球生产网络发展的外援动力,构建泛中心的链式生产生活服务覆盖模式
行政单元
名单
梅江区、蓬江区、江城区、赤坎区、云城区、香洲区、龙湖区、金平区、源城区、惠城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禅城区、江海区、霞山区、清城区、榕城区、浈江区、汕尾城区、茂南区、湘桥区、东莞市、中山市 澄海区、鼎湖区、金湾区、斗门区、濠江区、武江区、新会区、南沙区、从化区、花都区、潮阳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潮安区、揭东区、云安区、增城区、潮南区、南海区、曲江区、惠阳区、电白区 南澳县、兴宁市、雷州市、德庆县、五华县、龙门县、陆河县、四会市、封开县、紫金县、东源县、梅县区、徐闻县、信宜市、普宁市、海丰县、鹤山市、南雄市、惠东县、博罗县、台山市、阳春市、麻章区、廉江市、化州市、高州市、广宁县、英德市、揭西县、新兴县、罗定市、龙川县、陆丰市、开平市、恩平市、阳西县、阳东区、吴川市、遂溪县、坡头区、怀集县、高要区、清新区、佛冈县、饶平县、惠来县、郁南县 仁化县、连平县、连州市、和平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翁源县、阳山县、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乐昌市、新丰县、平远县、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