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走向
李小建

History of the ideas on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Period focus, evolution and prospect
LI Xiaojian
表1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发展历史分期及其特点简表
Tab. 1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ideas of Chinese economic geography
历史时期 起止时间 分期理由 经济地理思想阶段特点
古代时期 先秦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地理学发展研究中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作为古代地理学阶段[3,8],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政治、经济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地理研究出现众多新特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农业耕作因地制宜,农业分区,物产和商业区域差异,城镇区位;区域综合研究;城乡规模与腹地关系,实地考察研究(游记、探险等)。
近代时期 184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该时期为中国近代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发生多种变化,经济地理出现较快发展。经济地理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出现。 经济地理学定义,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专门研究;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开始对经济地理格局进行解释;在研究中使用新的地图技术。
现代时期I:
计划经济时期
1949—1978年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计划经济起主导作用的特殊时期,经济地理研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 经济地理学为政府服务;关注生产布局要求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重视自然条件对生产布局的影响;均衡战略起主导作用;关注对地理环境利用和改造。
现代时期II:
20世纪后期
1979年至20世纪末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管理体制变革和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改革以及西方经济地理思想引入。 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区域不平衡战略;提出“点—轴系统”理论等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发现区域经济差异扩大趋势并建议适当调控;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诊断方法及实施思路;外资与区域发展关系;多种新的研究方法、视角的引入。
现代时期III:
21世纪前20
2000—2020年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基础上,经济地理现象快速变化,经济地理学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经济增长所出现的问题。 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新因素对经济活动地理格局的影响;产业集聚、都市经济区、特大城市群地区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户的地理研究;人地关系思想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空间分析与大数据结合,进行预测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