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类型 | 气候适宜区北移 | 部分南方作物开始在北方地区进行实验性种植[35,41] | 加拿大 欧洲 |
温度、干旱胁迫以及病虫害风险增加 | 能抵御高温、干旱以及病虫害事件,并能适应新光—热周期的作物育种及基因实验等进程加快[47-48] | 欧洲 冰岛 |
平均气温增加 平均降水增加 | 苔原牧区及牧草种植区灌木化[49] | 北半球高纬度 |
作物空间分布 | 平均气温升高 平均降水增加 极端事件频发 | 农业气候适宜区显著且大范围的北扩[11,50],但部分作物的气候适宜区(例如硬质小麦)缩减[51] | 美国阿拉斯加 欧洲 北半球中高纬度 |
作物长势 | 极端事件频发 | 极端事件的频发(包括冻雨天气、野火灾害等),增加了作物生长受到毁灭性打击的风险[22] | 北半球高纬度 |
平均气温升高 | 环境温度超过了部分植物的最佳生长阈值[44] | 格陵兰岛 |
平均气温升高 干旱风险增加 | 作物的生长季延长,表现为春季物候提前和秋季物候推迟[17,52]。同时,部分地区的植被物候主要受水分条件驱动,而非温度[53] | 北半球高纬度 格陵兰岛 |
平均气温升高 | 作物在生长季的光能利用率增加[54] | 北半球高纬度 |
平均气温升高 病虫害风险增加 | 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发生变化,多表现为降低,病虫害限制了作物的生产力[36] | 欧洲 |
冬季雪情变化 | 未来更多的“低降雪且霜冻”情景会对种植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55] | 挪威 |
CO2浓度上升 | CO2施肥效应增加了北极植被的生产力[56] | 全球 |
气候模态变化 | AO(北极涛动)和PD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分别调节低温和水分限制,显著影响农业系统。AO对生产力的影响呈现降低趋势,而PDO则表现为增加[57] | 北半球高纬度 |
气候适宜区北移 | 若不考虑冻土、野火等因素对种植业的影响,模型显示未来北极种植业的生产力会整体提高[27] | 北半球中高纬度 |
化肥农药 | 气候适宜区北移 干旱风险增加 病虫害风险增加 | 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增加[32] | 北半球高纬度 |
种植业设施 | 气候适宜区北移 | 土著社区种植业模式的革新[33,58] | 加拿大 |
降水模式变化 | 对水利设施进行调整的需求增加,并且雨养和半干旱地区都需要在夏季进行更多的补充灌溉[59] | 加拿大 |
病虫害 | 平均气温升高 气候适宜区北移 | 种植业病虫害的种类增加,其范围也不断北扩[28-29] | 北半球高纬度 |
从业人员 | 气候适宜区北移 | 由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在气候适宜区北移的支撑下,部分原驯鹿养殖从业者转变为种植业从业者[34] | 俄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