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大区 (一级区)名称 | 人文地理区(二级区)名称 | 人文地理区个数 | 东北人文地理大区Ⅰ | 大兴安岭人文地理区Ⅰ1,松嫩平原人文地理区Ⅰ2,三江平原人文地理区Ⅰ3,呼伦贝尔草原人文地理区Ⅰ4,辽西关东人文地理区Ⅰ5,辽中南都市人文地理区 Ⅰ6,辽东丘陵人文地理区Ⅰ7,长白山地人文地理区Ⅰ8,内蒙古高原东部人文地理区Ⅰ9 | 9 | 华北人文地理大区Ⅱ | 京津都市人文地理区Ⅱ1,冀东北山地人文地理区Ⅱ2,京西燕山人文地理区Ⅱ3,内蒙古高原中部人文地理区Ⅱ4,华北平原燕赵人文地理区Ⅱ5,山东半岛齐鲁人文地理区Ⅱ6,黄土高原晋商秦晋人文地理区Ⅱ7 | 7 | 华东人文地理大区Ⅲ | 长三角都市人文地理区Ⅲ1,苏中人文地理区Ⅲ2,江淮徽商人文地理区Ⅲ3,浙南吴越人文地理区Ⅲ4,苏鲁皖豫交界人文地理区Ⅲ5 | 5 | 华中人文地理大区Ⅳ | 江汉平原荆楚人文地理区Ⅳ1,中原人文地理区Ⅳ2, 环鄱阳湖人文地理区Ⅳ3, 湖湘人文地理区Ⅳ4,井冈山人文地理区Ⅳ5,湘鄂渝黔北人文地理区Ⅳ6 | 6 | 华南人文地理大区Ⅴ | 珠三角都市人文地理区Ⅴ1,海峡西岸闽台人文地理区Ⅴ2,潮汕人文地理区Ⅴ3,北部湾人文地理区Ⅴ4,岭南人文地理区Ⅴ5,南岭人文地理区Ⅴ6,粤东客家人文地理区Ⅴ7,武夷山人文地理区Ⅴ8,雷州半岛人文地理区Ⅴ9, 海南旅游岛人文地理区Ⅴ10, 台湾宝岛人文地理区Ⅴ11, 南海诸岛人文地理区Ⅴ12 | 12 | 西北人文地理大区Ⅵ | 关中平原人文地理区Ⅵ1,汉中谷地人文地理区Ⅵ2,陕甘黄土高原人文地理区 Ⅵ3,鄂尔多斯高原人文地理区Ⅵ4,银川平原人文地理区Ⅵ5,宁夏南部人文地理区Ⅵ6,河西走廊人文地理区Ⅵ7,湟水谷地人文地理区Ⅵ8,阿拉善高原人文地理区Ⅵ9,吐鲁番盆地人文地理区Ⅵ10,北疆丝路人文地理区Ⅵ11,南疆西域人文地理区Ⅵ12,伊犁河谷人文地理区Ⅵ13 | 13 | 西南人文地理大区Ⅶ | 四川盆地巴蜀人文地理区Ⅶ1,秦巴山地人文地理区Ⅶ2,滇中人文地理区Ⅶ3,大小凉山人文地理区Ⅶ4,滇西北人文地理区Ⅶ5,滇西深山河谷人文地理区Ⅶ6,滇南人文地理区Ⅶ7,滇东桂西人文地理区Ⅶ8,滇东北人文地理区Ⅶ9,黔南人文地理区Ⅶ10 | 10 | 青藏人文地理大区Ⅷ | 青藏高原人文地理区Ⅷ1,柴达木盆地人文地理区Ⅷ2,藏南河谷人文地理区 Ⅷ3,川西山地人文地理区Ⅷ4 | 4 | 合计 | | 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