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表现形式 | 使用年代 | 优点 | 缺点 | 晕滃法 | 用近乎平行的短线的粗细疏密来表示地形起伏 | 19世纪 | 能将地面上的倾斜缓急表现得很清楚,立体感很强 | ①不能确定地面的高度;②主要形态不能明显地从地形碎部中凸现出来;③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只能表现山脉的位置而不能表示坡度;④在大比例尺地图上,山区图会布满晕滃线,致使其他符号混淆不清;⑤大于45°的坡度,在晕滃法地图上统一表现为黑色,无法精确表示出来 | 晕渲法 | 用图中颜色的深浅来表示地形的起伏 | 19、20世纪 | ①表示地形起伏显著,立体感强;②描绘、印刷都很简易,省时又节约费用;③是一种面状符号表示方法,最适于与线状符号的等高线法相配合,补充表示地形类型的局部变化 | ①只能表示地形的概貌,而且着色深浅没有统一标准;②受印刷技术限制比较大 | 等高线法 | 用图中地面高程相等点连接的曲线表示地形起伏 | 19、20世纪 | ①从图中可直接读出地形高度或者近似高度;②便于缩小、放大,方便简单;③可配合其他绘图方法 | ①不能提供连续不断的地形影像,在等高线之间,空白的地方不一定是均匀的坡度;②需要标出准确高程,对测量技术要求较高 | 等高线加 分层设色法 | 等高线间加上色彩的逐渐变化来表示地形起伏 | 20世纪后半叶、21世纪 | 保持了等高线的优点,又加上不同色彩,使地图非常醒目 | 分层设色时颜色不是逐渐变化,而是分层变化,容易使人误认为地形是阶层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