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象的反思》评介
王含梅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摘要

大卫•哈维(DavidHarve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极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学家之一。他既是实证主义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又是激进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以及后现代地理学的先锋。《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象的反思》一文是1989年3月21日,哈维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召开的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上发表的演说稿。后经修订编入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 Vol.8, No.3.(SePt.:1990)。2008年朱美华翻译发表在《都市文化研究》杂志。该文在哈维丰硕的著述中只是冰山一角,但其核心思想、写作之长、思辨之优、视野之广、论述之精丝毫不减。全文洋洋洒洒两万余字,是作者对自己的学术道路回顾与思考,也是对自己学术思想转变的最佳解释。

文章围绕历史地理学时空观的建构问题,分为6个子标题展开论述。时间与空间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经纬,第一部分,社会生活的空间和时间,就是他思考问题的缘起。作者一贯不愿羁绊于“狭隘的”地理专业知识,在他宏大丰富的时空观内,囊括了阶层、性别、文化、宗教和政治等社会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会根据它自身的需要和物质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目标, 来建构关于时空的客观概念。”因此时间与空间不仅具有客观性,也具有社会性。不同时空观的解释、建构及实践与维护,对不同社会变得异常重要。作者的时空观在第二部分鲜明立意—空间与时间的历史地理学的唯物主义。秉承《资本的限制》的研究套路,娴熟地运用政治经济的分析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地理学,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观,重新审视世界。文章三至五部分就是在这一思想主导下洞察资本主义世界的时空观。资本主义时代时空的历史地理学,其时空观的是如何解释与建构?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时间观念变化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计量单位的精确化。空间观念的变化则根据清楚界定的数学原理, 重现于地图之上。但简单的数学格子显然不能满足人们诉诸于对空间的占有、分配的种种需求;而且资本主义世界,时空意识也非同步。时间倾向于变得更快,空间范围的逐步缩减,通过缩短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周转时间,继而以时间消除空间障碍,达到提高效率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思考。当然,在文化、美学等领域对这一时空观也作出相应反馈与地理学研究也有重合。空间与时间变化维度的文化与政治回应一节,文学者、艺术家也在不断尝试,从简单的叙事模式到后现代事无巨细的深描和复杂的结构范式转化,试图更好地捕捉到的某一片段,来复原、架构这个可怕的“时间一空间压缩”的世界。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地方矛盾重重、变革频仍,瞬息时间与碎片空间也造就了多元、非一统的资本主义时空观念。文学者和地理学者也敏锐地意识到地方性、空间性的辩证与复杂。19世纪,学院分工,在研究专门化、制度化的同时,学科间的藩篱日益显现。社会学者亚当•斯密,韦伯等在不同传统里建构的社会理论,倾向将时间置于空间之上;地理学中的美学也一度在现实、道德断裂中,成为非理性和主观排斥的因子。与社会和美学理论相关的地理学一节,哈维阙除藩篱,立足历史-地理唯物论联接社会学、美学与地理学,创造一个更普遍的理论构架用以诠释时空的历史地理学,同时用来理解文化和美学的实践—空间化—如何介人社会和政治变化的政治一—经济动态对空间、世界作出解释,也正是因为他多学科的视角得以另辟蹊径,自成体系。文章最后,地理学想象,不仅是作者对自己下一步研究的展望,也是作者对地理学发展的呼吁和预见。

哈维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善于以地理思维之长,(空间观察)见人文社会之短(批判弊病),其学术视野及思想内涵贯通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他的文章论述深刻、信息量大,旁征博引,内涵丰富,可读性强,逻辑环环相扣,观点曲径通幽,写作风格丰富而不拘泥。反复阅读此文,不仅被作者才华、智慧吸引,更是钦佩这位活性和灵动不断超越自我的伟大学者。他的成名作《地理学中的解释》(1969年)是实证主义地理诠释的集大成者,在此之后,他意识到解释终将聚焦于“社会性的”时空场所之中,而不能孤立看待。只为能更好解释“真相”,他开始关注科学方法论思辨实际社会问题,发奋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深度了解资本主义世界。他的“时空压缩观”、“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观(《社会公正与城市》(SocialJusticeandtheCity, 1973年),《资本的限制》(TheLimitstoCapital, 1982年))地提出,无不是为更好“解释”所做的努力。哈维爱好广泛,不拘一格,善思辨,喜文学、好美学,多学科背景,良好的学术素养使得文章锦上添花。《后现代性的条件》(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年),《希望的空间》(SpacesofHope, 2000年),《巴黎,现代性之都》(2003年),《新帝国主义》(2003年)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地理学界,对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规划、哲学、文艺批评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