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域贫困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理
周扬, 李寻欢, 童春阳, 黄晗

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and differentiational mechanism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
ZHOU Yang, LI Xunhuan, TONG Chunyang, HUANG Han
表1 贫困村地理空间识别指标体系
Tab. 1 Index system for geospatial identification of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系统类型 影响要素 指标 指标释义与计算方法
环境系统 地形条件 X1: 海拔(m) 提取贫困村的高程值
X2: 坡度(°) 提取贫困村的坡度值
X3: 地形起伏度(m) 提取贫困村的地形起伏度
气候变化 X4: 气温变化量(℃) 2015年平均气温-2000年平均气温
X5: 降水变化量(mm) 2015年降水量-2000年降水量
自然灾害 X6: 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次) 村域内发生地质灾害次数
X7: 地质灾害造成财产威胁(元) 村域内发生地质灾害造成财产威胁的总和
生态脆弱性 X8: 归一化植被指数 提取贫困村的NDVI值
X9: 土壤中度侵蚀及以上的面积(km2) 土壤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侵蚀的面积
X10: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gC/km2) 提取贫困村的NPP值
资源禀赋 X11: 人均耕地面积(km2/人) 贫困村所在网格内的耕地面积/人口
X12: 年降水量(mm) 提取贫困村的年降水量
社会系统 人口条件 X13: 人口增长速度(%) (2015年人口-2000年人口)/2000年人口总量
X14: 人口外流率(%) (农村户籍人口-农村常住人口)/农村户籍人口
X15: 劳动力数量(人/户) 贫困村户均家庭劳动力数量
公共服务 X16: 教育资源可达性(km) 到学校(幼儿园、大中小学)的最短距离
X17: 医疗资源可达性(km) 到卫生室、卫生院、医院、诊所的最短距离
经济系统 区位条件 X18: 到县域交通干线的最短距离(km) 贫困村到县道/省道的最短距离
X19: 交通通达度(min) 贫困村到县政府驻点的通行时间
农业生产条件 X20: 农田生产潜力(kg/hm2) 贫困村内土地的粮食生产潜力
经济发展水平 Y: 每公里栅格单元人均GDP(元/(km2·人)) 2015年每公里栅格单元的GDP/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