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世纪气候异常期温度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
郑景云,刘洋,吴茂炜,张学珍,郝志新

Evidenc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n multi-scales in Medieval Climate Anomaly over China
ZHENG Jingyun,LIU Yang,WU Maowei,ZHANG Xuezhen,HAO Zhixin
表1 公开发表的利用历史文献和自然证据等重建的区域或样点温度变化序列
Tab. 1 Information for published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series by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natural evidences
地区/点 代用证据 区域范围或样点经纬度及海拔 重建指标 重建时段 时间分辨率 文献编号
东北部 泥炭δ18O、湖泊纹层长链烯酮(long-chain alkenone)、石笋微层厚度、历史冷暖记载;5条序列集成 约110°E~130°E、36oN~50°N 年平均温度 1-2000 AD 10年 [17]
西北部 树轮宽度;祁连山北坡2条序列合成 约80°E~110oE、38oN以北至国境 年平均温度 850-2000 AD 10年 [17]
东中部 历史冷暖记载;3条(1380年后)和8条(1470年后)序列集成 约105°E~122oE、24oN~36oN 年平均温度 1-2000 AD 10年 [17]
青藏高原 冰芯δ18O,树轮宽度,湖泊沉积物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长链烯酮;8条序列集成 约80°E~102oE、25oN~38oN 年平均温度 1-2000 AD 10年 [17]
青藏高原东部 树轮宽度;12个年表集成 87°E~102oE、27oN~38oN, 海拔3100~4500 m 6-8月平均气温 1000-2005 AD 1年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