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2019 , 74 (2): 404-407

书评

乡村振兴规划他山之石——《劳特利奇乡村规划指南》评述

龙花楼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版权声明:  2019 《地理学报》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展开

0

PDF (61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龙花楼. 乡村振兴规划他山之石——《劳特利奇乡村规划指南》评述[J]. 地理学报, 2019, 74(2): 404-407 https://doi.org/

基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深刻把握,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破解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关系不对等的矛盾[1]。科学规划的缺失系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与难题之首[2]。近期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是对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总体谋划和部署。为适应我国乡村发展转型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国内学术界结合乡村发展价值导向,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满足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规划新理论体系[3]。无独有偶,Planning Theory & Practice主编都柏林大学Mark Scott教授、伦敦大学学院Nick Gallent教授和纽卡斯尔大学Menelaos Gkartzios高级讲师合编的《劳特利奇乡村规划指南》[4](简称《指南》)亦可当作我国乡村振兴规划的他山之石。经《指南》编者推荐,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高级地理编辑Egle Zigaite博士邀请本人为《指南》撰写封底赞辞(endorsement),得此机会先睹为快。

《指南》全书分为9个部分54个章节。第1部分详细阐述了乡村规划的理论基础。首先第一章概述了乡村性的含义,及其与当代乡村规划理论和实践范围之间的联系,第二章探讨了国际背景下乡村规划领域的演变。随后章节在对乡村状况和乡村规划成果分析基础上对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了阐述,即可持续性和弹性,生产、消费和保护,土地和财产及环境正义。以上内容提供了对形成乡村地区竞争性利益的理解,并为重新评价把控乡村规划讨论及达成的共识的生产、消费和环境元素提供了基础。

第2部分通过探索国家和乡村治理,对乡村规划讨论进行了背景分析,并审察了乡村治理的变化本质,同时阐释了用于管理乡村空间的政策工具的范围。本部分首先从审视乡村规划的多层次治理背景以及战略、自上而下规划和自下而上行动之间的平衡开始。然后,在新自由主义背景下考虑乡村规划,考察新自由主义作为塑造乡村地区的主导政治项目的扩张和退守的壕沟防御效应。接下来两章研究了塑造乡村规划过程和结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工具。其中一章借鉴美国的土地保护经验,阐述了市场工具在乡村规划中的作用;另一章基于乡村资产研究了土地信托在解决乡村地区经济适用房供应方面的作用。虽然全书的许多章节都强调并探讨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但本部分最后一章探讨了社区的“黑暗面”,以及将感知到的地方利益转化为裙带关系和腐败政治及最终的规划结果。

第3部分审查了乡村经济规划,旨在解决传统乡村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关注点与乡村发展文献之间的“脱节”,同时探讨乡村空间规划在支持可持续农村生计方面的作用。本部分首先审查乡村发展的途径,基于对外生发展模式向内生发展模式演变的阐述,强调新内生乡村发展的混合途径将地方行动与外地代理人和网络的重要性结合起来。随后将“乡村”放置于区域发展的范畴,质疑经济发展政策的适当规模并讨论了如何将乡村地区与城市中心联系起来。本部分还讨论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乡村带来的挑战及其遗留问题,包括紧缩政策及其对乡村规划和发展道路的影响。本部分还用3个专题章节集中讨论了创新和小型企业发展、创意阶层与创业精神、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等新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最后,对空间规划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第4部分的重点是通过社会变革和乡村规划制订一项社会进步议程(连同下文第5部分),以便乡村规划对传统规划所注重的环境和景观保护有所补充。本部分首先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乡村语境和乡绅化问题中乡村人口的迁入和迁出过程,用以研究支撑住房市场和乡村服务的潜在人口动态。随后章节重点关注乡村地区有争议的住房讨论,以及这种讨论如何与可持续的乡村社区联系起来,进一步探讨了乡村地区第二套住房市场以及住房投资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随后两章研究了乡村社会可持续性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乡村语境下社区健康规划以及乡村地区的流动性和可达性。本部分的最后一章探讨了艺术作为乡村规划研究的一种手段在揭示乡村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第5部分探讨了包容性乡村规划。首先考察了区域的包含和身份、以及它们如何与乡村空间、规划实践和不平等联系起来。然后有选择地关注3个关键主题以解决规划和包容性的不同维度,包括如何推进理论框架和审查包容性/排他性规划实践。这些章节包括涉及性别的乡村规划讨论、有争议的乡村规划、以及老龄化乡村的规划。

第6部分探讨了乡村聚落、规划和设计。首先超越了对乡村服务的传统关注,从软支持和硬支持两方面考察了乡村的基础设施,以及这些基础设施如何能够支持乡村的福祉。接下来的3章探讨了乡村聚落规划:第一章讨论了乡村地区的聚落优化战略,回顾了政策对乡村聚落的作用、聚落集中的利弊及其影响;接着关注村域尺度的参与式乡村规划,并探讨了通过有效的村庄设计如何保护或增强地方特色;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是一关于遗产和乡村规划的章节,探讨了建筑和自然(景观)遗产。本部分最后两章研究了差别很大的乡村语境下的农村聚落规划挑战,包括快速城市化语境下乡村规划的挑战(以中国为例),以及对偏远地区乡村衰落或萎缩的管理(借鉴丹麦)。

第7部分从建筑环境转移到景观、便利设施和乡村环境。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乡村景观保护一直主导着乡村规划的实践,本部分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一做法,同时重新考虑21世纪的景观和保护规划需求。本部分前3章考察了乡村规划的一个传统关注点——乡村景观的保护。首先是对国家公园的探索,这可能是保护特色乡村景观最悠久的方法之一。随后以文化遗产景观为主题,探讨一系列社区参与的方法,以便在景观规划中识别和优先考虑当地的价值。再者重新考虑作为未来增长管理战略的绿化带,特别是在住房市场压力和环境挑战的背景下。在对绿化带的讨论基础上,详细考察了城乡结合部这一“混乱”区域,认为经常被忽视的结合部空间代表了乡村规划的混合机会空间。接下来的几章讨论了保护性规划的其他方法,包括探索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景观尺度,在健康和福祉讨论中构建景观,以及乡村土地管理的“再野生化”潜力。

第8部分的重点是能源和资源。由于乡村地区是能源生产和开采的场所,能源和资源是乡村规划和管理的一个极具争议的方面。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后碳时代的乡村地区,以及后碳时代将如何日益塑造乡村的未来。随后探讨了可再生能源调度的乡村规划维度,以及新的土地利用冲突的出现,重点围绕巴西矿物开采和脆弱景观管理的冲突,审视了矿物和能源开采对乡村转型的影响。接下来在全球粮食安全的语境下探讨了农业土地利用如何与能源需求(例如生物燃料)、住房和娱乐竞争,以及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对景观和经济的影响。本部分最后一章以俄罗斯为例论述了外来资本进入对小规模农户的土地掠夺并使其流离失所。

第9部分基于对乡村规划的重新定义进而对《指南》进行总结。首先研究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在重塑乡村规划和重新定位乡村规划方面的潜力,并将其作为制定整体的和以地域为基础的乡村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方法的关键框架。接着是对乡村治理和权力结构的反思,特别是地方和外部参与者之间的权力不均衡。随后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乡村地区的未来。最后一章总结了《指南》中提出的主要主题,为重塑乡村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本书主要面向规划、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农业研究、发展研究、环境研究和乡村管理等多个学科的学者和研究生,是一不可多得的宝贵且最新的参考书目。《指南》的作者阵容蔚为壮观,囊括了包括国际期刊Journal of Rural Studies主编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的Michael Woods教授、Land Use Policy主编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Guy Robinson教授、Sociologia Ruralis主编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Bettina Bock教授、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共同主编英国拉夫堡大学的Darren Smith教授和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Aileen Stockdale教授等在内的全球80位乡村规划界知名学者。

《指南》对21世纪初期的乡村规划作了批判性的阐述和回顾。从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到面临发展转型的新兴经济体(包括“金砖四国”和前共产主义国家)的不同国际经验来看,该书旨在通过详细的案例研究和对现有数据的分析,提出新的概念主张和理论见解。《指南》覆盖了该领域的新兴主题,并试图将乡村规划置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粮食和能源安全以及低碳未来等更广泛全球挑战背景下。它还以社会和空间正义、地方塑造、经济发展、环境和景观管理等新的视角来看待旧的业已成形的问题。21世纪的规划不仅必须应付城市和城市集中所带来的挑战,而且还必须抓住乡村变化和重构所带来的机会并深知其风险。乡村是多元的、动态的,该《指南》试图捕捉和分析乡村多样性,促进全球乡村规划研究群体之间就可能的乡村未来展开对话。《指南》涉及政策、规划和设计干预措施,以增强差异化的乡村地区(从较偏远的外围农村地区到接近城市的大都市边缘区)的弹性和可持续性。《指南》对乡村重构和不均衡发展的驱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规划反应和政策成果提供了分析性概述。

《指南》特色明显。① 它包括该领域引领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思考和“执行”乡村规划的概念、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多样性,具有国际适用性。② 强调通过提高我们对乡村规划挑战的概念理解探索乡村规划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同时批判性地审查政策、规划和设计干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它为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空间规划与乡村研究等领域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③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指南》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资源开采和社会正义等关键性全球挑战的背景下,为乡村规划提供了一个关键的(重新)架构。考虑到土地利用在这些问题上的中心地位,编者主张空间规划应该把重点放在城市规划之外,以理解规划和治理在塑造这些更广泛的资源讨论中的作用。④ 正如上面强调的,《指南》主张与全球讨论相关联的地方规划挑战不同的乡村语境背景,相关成果来自欧洲、大洋洲、北美和金砖四国经济体——后者的这些洞察探索了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体和转型社会在管理乡村地方面临的挑战。

无疑,《指南》可为我国乡村振兴规划提供很好的指导借鉴。然而,考虑到国际乡村发展政策和规划的趋同与差异,任何国际乡村发展规划和模式的采纳均需要根据我国特殊的文化、经济、政治传统和环境予以调整[5]。乡村地域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体[6]。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要求不同层级的乡村地域统筹考虑其空间异质性和发展目标多元性等特征,基于对区域问题的识别和承载能力的分析,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并总体设计和安排区域内部的空间形态、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1]。同时,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来优化配置、重新组合和高效利用乡村土地、人口和产业等发展要素[7],以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乡村振兴规划与设计应当遵循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循序渐进、破解难题的准则,系统开展特定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当前,中国乡村建设缺乏指导不同区域类型乡村重构实践的规划技术体系和标准,亟需围绕城乡资源一体化配置、迁村并居、产业培育等重点领域,开展不同区域类型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乡村空间规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待加强农村居民点体系调整、产业发展及公共设施配置之间的衔接性和互补性[6],为乡村振兴规划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出台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