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旱区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寒区旱区研究
    赵井东,王杰,刘时银
    地理学报. 2009, 64(5): 553-56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5004
    Baidu(25)

    木扎尔特河流域位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峰的东南坡, 在第四纪冰期与 间冰期气候旋回中, 河谷与山麓带留下了4 套形态清晰的冰川沉积。冰碛地形包含着丰富的 古环境变化信息, 对它们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该流域的冰川演化与重建该地区的古环境。应 用ESR 测年技术, 选用石英颗粒中对光照与研磨较敏感的Ge 心作为测年信号, 对该流域的 第三套破城子多列终碛垅及其冰水沉积, 第四套克孜布拉克冰碛剥蚀平原上覆河流相砾石沉 积以及一出露完整的沉积剖面进行测年。结合地貌地层学原理以及其他古环境研究资料进行 综合分析可得出: 河谷中第一套3~4 列终碛垅形成于小冰期; 第二套高大的吐盖别里齐终碛 垅为新冰期冰进产物; 破城子终碛垅沉积于MIS2~4; 克孜布拉克冰碛形成于MIS6。破城子 终碛垅地形及测年结果表明末次冰期冰川作用过程中该处至少存在3 次大的冰进, 可分别对 应于MIS4、MIS3b 与MIS2。MIS2 与MIS3b 时冰川为复合山谷冰川, MIS4 与MIS6 时为山 麓冰川。末次冰期冰川作用过程中, 古木扎尔特冰川长约92~99 km, 克孜布拉克冰期最盛时 的古木扎尔特冰川长约120 km。

  • 寒区旱区研究
    赵洪壮,李有利,杨景春,吕红华
    地理学报. 2009, 64(5): 563-57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5005
    Baidu(66)

    本文提取分析天山北麓10 条河流的纵剖面, 通过函数拟合纵剖面形态特征, 同时运用 基岩侵蚀力模型来研究河流纵剖面形态的发育演化过程, 来揭示河流纵剖面的发育与构造活 动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 天山北麓河流地貌地形发育阶段处于河流侵蚀作用强烈的前 均衡状态时期。塔西河的纵剖面凹曲度最大, 向东西两侧河流凹曲度依次降低, 乌鲁木齐河 与四棵树河凹曲度最小, 河流的凹曲度(θ) 和河道坡度(KS) 的数值分布规律与所对应构造部 位晚更新世以来的抬升速率和地壳缩短速度相一致, 排除时间、气候因素和基岩性质影响因 素后, 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天山北麓河流纵剖面形态变化主要受构造抬升作用的影响。

  • 寒区旱区研究
    吴吉春,盛煜,李静,王杰
    地理学报. 2009, 64(5): 571-58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5006
    Baidu(49)

    疏勒河流域地处祁连山西段, 气候极端干旱。2008 年6 月在疏勒河源区海拔 3729~3890 m 的不同地面、地形条件下在5 个点上布设了10 眼钻孔进行钻探勘察, 并布设测 温管定期监测地温。根据勘察和测温资料, 确定了疏勒河流域内多年冻土下界高程在3750 m 左右, 查明河谷中松散地层以冲积层为主, 多为粗颗粒土, 多年冻土含冰量普遍较低。局地 因素对多年冻土状态影响明显。其中坡度差异可以使地温相差0.5 oC, 坡向的差异可以使地 温相差达1.0 oC; 地层水分含量对浅层地温的影响甚至超过坡向的影响; 地面状态的差异, 造成地温、活动层厚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与祁连山中东部地区相比, 疏勒河源区多年冻土 几乎没有生态过程的影响, 多年冻土形成和保存受气候驱动, 基本上代表了一类干旱气候条 件下的多年冻土特征。

  • 寒区旱区研究
    杜军,翁海卿,袁雷,马鹏飞,拉巴
    地理学报. 2009, 64(5): 581-591.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5007
    Baidu(70)

    利用1971-2008 年西藏怒江流域9 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 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 分析了近40a 怒江流域年、季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并计 算讨论了变化趋势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结果表明: 近40a 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26 oC/10a 的速率显著升高, 增暖趋势比中国东北和西北弱, 比淮河和华南强, 与青藏高原相近。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出现了增高的趋势, 年平均气温日较差表现为一致的减小趋势, 为-0. 13~-0.57 oC/10a; 年降水量以21.0 mm/10a 的速率显著增加, 各季降水均呈现增加趋势; 年日 照时数平均每10 年减少31.7 h, 以夏季减幅最突出, 减幅比黄河流域、青藏高原东侧大; 地 温升高明显, 流域上游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呈显著变浅趋势, 以安多最明显。日照时数 与降水量负相关显著, 与夏、秋季大气水汽压呈显著的负相关; 大部分站点日照时数的减少, 与大气水汽压的显著增加和降水量的增多关系密切。总云量与日较差存在显著负相关, 与夏 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对湿度的变化不是总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随着纬度的增加和海 拔高度的上升, 年平均气温升温幅度在加大, 年降水量增幅也增大。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仅 与经度有着很好的正相关, 随着经度的增加, 冬季和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幅都在减小。

  • 寒区旱区研究
    游庆龙,康世昌,闫宇平,徐彦伟,张拥军,黄杰
    地理学报. 2009, 64(5): 592-60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5008
    Baidu(142) CSCD(31)

    利用雅鲁藏布江流域10 个气象台站1961-2005 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 资料, 分析了该流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 近45 年以来, 雅鲁 藏布江流域夜间和白天极端低温日数分别以1.94 和0.97 天/10 年的趋势在显著减少, 夜间极 端低温日数减少在冬季最明显, 白天极端低温日数在秋季减少最明显; 夜间极端高温日数和 白天极端高温日数分别以3.03 和1.26 天/10 年的速度显著增加, 夜间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在夏 季最明显, 白天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在冬季最明显; 日较差以0.11 oC/10a 的速度在显著减少, 主要发生在冬季; 最大的1 天降水总量和逐年连续无降水天数有减少趋势, 最大的5 天降水 总量、中雨天数、逐年平均降水强度和逐年连续降水天数有增加趋势, 90 年代以来增加趋势 明显, 与该地区经向风与水汽通量增加有关。

  • 寒区旱区研究
    王霄,巩远发,岑思弦
    地理学报. 2009, 64(5): 601-60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5009

    采用1948-2007 年共计60 年的NCEP/NCAR 再分析资料, 计算了夏半年(4-9 月) 青藏 高原大气中的可降水量、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输送通量散度, 分析了夏半年青藏高原可降水 量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水汽输送。结果表明: 在对流层中层的青藏高原 上空, 夏季是一个明显的大气水汽含量高中心, “湿池” 特征非常显著, 湿池主要有三个大 的可降水量中心, 即高原的西南部、东南部和高原南侧。4-9 月, 高原上的可降水量变化很 大, 高原的增湿的速度小于减湿的速度。水汽进入高原主要通过三条水汽通道, 即西风带水 汽输送通道、印度洋—孟加拉湾水汽通道和南海—孟加拉湾水汽通道。水汽主要在高原西南 侧、喜马拉雅山中段和高原东南侧进入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