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开发”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区域开发
    许学工,后立胜,林辉平
    地理学报. 2002, 57(4): 451-45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4010
    Baidu(57)

    在相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完成了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划。首先建立了具有农业资源、农业发展、环境生态、农村社会、科教管理5个支持系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总能力指标体系,共选择源指标95个, 采用相对资产/负债评估方法,对省 (市、区) 级各支持系统和总能力的相对净资产 (比较优势) 进行了评估,并用GIS与图形库联结显示空间分布。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划原则将中国分为9个农业发展地区 (一级), 22个农业发展副区 (二级), 一级地区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问题治理的方向,二级副区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从而建立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划系统。

  • 区域开发
    李小建
    地理学报. 2002, 57(4): 459-46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4011
    Baidu(308)

    根据对河南西部山地丘陵区10个县 (市) 332家农户的调查分析,欠发达农区制约区域发展的农户行为包括:①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具很大局限性;②农户收入严重依赖自然条件;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意识障碍,农民对非农业参与意识不强;④农户贷款积极性不高且贷款多为维持日常生活需要;⑤农户更加期望用新增加的收入改变家庭生活状况,而不是发展生产。进一步的量化模型分析,揭示了农户收入在山区、丘陵和平原环境下受相关变量影响程度的差异,以及自给性与商品性生产不同比例农户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文章讨论了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并基于对农户行为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路提出相关建议。

  • 区域开发
    李国平,玄兆辉,李方
    地理学报. 2002, 57(4): 469-47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4012
    Baidu(38)

    结合国外关于夕阳产业地域的研究以及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夕阳产业地域的4大典型特征,分别为区域内产业结构失调,区域主导产业正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末期,曾经持续繁荣但现在正在衰退,区域内居民生活水平低且社会问题比较严重。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确立了划分中国夕阳产业地域的4项标准及12项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评分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以省级地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我国省级地域单元的5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为夕阳产业地域、弱夕阳产业地域、未实现工业化地域、正常发展地域以及快速发展地域。黑龙江、山西、辽宁、吉林4省是目前这一研究层面上的夕阳产业地域。

  • 区域开发
    韩增林,安筱鹏,王利,王成金,王丽华,李亚军
    地理学报. 2002, 57(4): 479-48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4013
    Baidu(303)

    在分析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及集装箱网络构成的基础上,指出在海上集装箱运输发展过程中枢纽港与支线港的分离、干线航线与支线航线的形成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陆上,集装箱中转站的形成及分级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集装箱运输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空间运输网络体系。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合理布局与优化整个集装箱运输网络,在建立了中国集装箱运输GIS系统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集装箱港口及集装箱中转站的优化布局,同时提出了在港口与中转站布局基础上形成的中国集装箱运输几个重要运输通道。最后从经济发展对集装箱运输的客观要求出发,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选择典型地区对集装箱运输通道进行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评价。

  • 区域开发
    许学强,王欣,阎小培
    地理学报. 2002, 57(4): 489-49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4014

    技术流是一个与人流、物流、信息流相并广泛使用的词汇,但学界极度缺乏对技术流概念、机制、渠道以及模式等基本理论的探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城市、交易会、企业三个层次的多案例实证研究,提出了技术流的概念、技术流动力机制—深圳新二元结构、技术流的新型渠道—高交会的复合嵌套平台模式,以及企业间技术流模式与空间模式。

  • 区域开发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
    地理学报. 2002, 57(4): 497-50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4015

    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经济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首先介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 理论框架和方法,综述西方地理学家对所谓“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最后概述经济地理学最近的发展以及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解。

  • 区域开发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
    地理学报. 2002, 57(2): 127-13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2001
    Baidu(1448) CSCD(185)

    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更趋紧张。目前的市场机制必然驱动耕地资源不断向获利更多的用途转移,最终会危急食物安全。因此,创新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调控机制已迫切之至。基于中国耕地资源流失原因及态势的分析,提出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耕地资源利用和管理调控机制的思路。实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以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作为耕地保护的基本标准,能因地制宜地兼顾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区域开发
    宗跃光,周尚意,张振世,郭瑞华,陈红春
    地理学报. 2002, 57(2): 135-14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2002
    Baidu(401)

    城郊化是大都市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进入了典型的城郊化过程。根据1985~2000年遥感影像和1992~2000年2000多个土地开发样本资料,在GIS的支持下,通过对比北京80~90年代城郊化空间特征, 概括出城市用地5种扩展方式和廊道效应作用下的波浪式扩展过程。在模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带来的巨大投资规模,预测北京大都市城郊化的3个圈层、8个扇面和6条廊道的发展趋势。

  • 区域开发
    吕安民, 李成名,林宗坚,史文中
    地理学报. 2002, 57(2): 143-15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2003
    Baidu(273)

    分析了1982~1990年和1990~1998年2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并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个时期人口增长率的空间关联关系。1982~1990年中国可分为北部人口低增长、中西部高人口增长率、中东部低人口增长率和南部高人口增长率等4个区域,1990~1998年中国可分为北部低人口增长率和南部高人口增长率2个区域,2个时期的空间聚类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南部和西部的人口增长率都比较高,北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都比较低。最后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 区域开发
    陆玉麒
    地理学报. 2002, 57(1): 85-95.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1010
    Baidu(664)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中。从机理上考察,它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从形成类型看,可分为内源型和外生型2种类型的双核结构,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其典型代表。对于后者,还衍生出由新旧首都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双核结构现象。双核结构的形成与流域有莫大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基于流域的双核结构形成的理想图式。流域自然条件、运输结构的改变,以及运输主通道走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使双核结构的形成区域由流域拓展至其它一般区域。

  • 区域开发
    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
    地理学报. 2002, 57(1): 96-10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1011
    Baidu(1011)

    用1999年和1987年的第一手抽样调查资料,对桂林国内旅游客源市场12年间的空间演变进行研究,得出了其国内客源市场在空间上逐步分散、吸引半径得以加大、波浪式推进和跳跃性增长的演变结论。还探讨了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演变的宏观原因,并分析了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演变对其旅游市场促销的意义和原则。此外,还对桂林和黄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变的不同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 区域开发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苏志勇,鲁安新,林清,张海涛
    地理学报. 2002, 57(1): 107-11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1012
    Baidu(320)

    条件估值方法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衡量环境物品非利用经济价值的唯一方法。通过调查居民针对不同环境状况变化的支付意愿,从而定量确定环境状况变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损失。针对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恶化的现状,以投标支付卡的方法设计了700份调查问卷,调查了黑河流域居民恢复额济纳旗生态系统的支付意愿。分析结果表明,用20年时间将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初水平,黑河流域共有92.3 % 的居民家庭存在支付意愿,有支付意愿家庭的平均支付意愿为每年每户37.96元,但随居住区域不同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黑河干流区域居民平均支付意愿为每年每户40.15元,要高于周边地区居民平均每年每户32.10元的支付意愿。在综合考虑不同区域居民支付意愿的差异,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折旧率的基础上将支付意愿在时空尺度上加总,得到恢复额济纳生态系统总经济价值为16.37×108元。

  • 区域开发
    童昕, 王缉慈
    地理学报. 2001, 56(6): 722-729.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6011
    Baidu(131)

    从地方产业群理论出发,探讨全球联系和本地联系对地方产业群内部企业网络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对东莞3镇的PC相关制造业的实地考察,指出随着中国沿海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一些外向型制造业地方产业群,其发展过程中,本地生产网络与全球生产网络格局已经发生了转变,原来为“三来一补”的出口加工贸易服务的制度设计在实践中逐渐变成了地方产业群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区域持续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制度创新,以充分发挥本地已经形成的产业集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