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区位研究
    张颖,王铮,周嵬,刘筱,闫丹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57-106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610005
    Baidu(110)

    设施布局是城市规划中的热点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韦伯型设施区位应用广泛,能够于离散的空间点区位中配置设施的最佳位置,可解决诸多类型设施的选址问题。以多设施重心模型、最大福利模型和p-中心模型为例,从地计算的角度出发研究其模型及可计算方法。运用可视化开发工具Delphi 7.0作为开发平台,使用建立在OCX技术基础上的专业GIS控件MapObjects进行集成二次开发,建立设施区位分析系统,实现模型的计算及地理分析功能,并以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为例,运用该系统解决其社会事业发展对应设施选址问题。结果表明具有合理性,能够作为设施规划布局的辅助决策依据。

  • 区位研究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徐建,王玥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65-107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610006
    Baidu(671)

    以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指标,1986年、1994年、2005年为时间断面,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公路网络中主要节点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并结合公路货运特征 (货运量区位商) 分析了各节点可达性水平对其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可达性空间格局总体变动不大,其值以上海、苏州、嘉兴为中心向外围呈不规则环状增高;公路网络的逐步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内主要城市间的可达性,但不同阶段可达性演化特征不同,第二阶段 (1994~2005年) 可达性提升较之第一阶段 (1986~1994年) 更为显著;可达性值变化幅度与初始值有关,可达性值变率在第一阶段由北往南逐渐降低,而在第二阶段呈多极格局;随路网的不断完善,可达性水平由中心向外围呈圈层式优化;多数城市可达性状况优于平均水平,各节点城市相对可达性在第一阶段变化不大,但分布趋向于不均衡,第二阶段改变较大并趋于均衡分布;各节点城市可达性对其发展的影响可分为良好支撑、相对制约和基本适应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