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志威, 李郇. 珠三角快速城镇化地区发展的增长与收缩新现象[J]. 地理学报, 2017, 72(10): 1800-1811. |
[2] |
康蕾, 马丽, 刘毅. 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增水的耕地损失预测[J]. 地理学报, 2015, 70(9): 1375-1389. |
[3] |
程佳佳, 王成金. 珠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及动力机制[J]. 地理学报, 2015, 70(8): 1256-1270. |
[4] |
吴创收, 杨世伦, 黄世昌, 王珊珊. 1954-2011年间珠江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的多尺度分析[J]. 地理学报, 2014, 69(3): 422-432. |
[5] |
肖名忠, 张强, 陈晓宏. 基于多变量概率分析的珠江流域干旱特征研究[J]. 地理学报, 2012, 67(1): 83-92. |
[6] |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地理学报, 2011, 66(2): 257-266. |
[7] |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演化[J]. 地理学报, 2011, 66(10): 1427-1437. |
[8] |
王开泳, 陈田. 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地域构成的判别与分析[J]. 地理学报, 2008, 63(8): 820-828. |
[9] |
刘小平, 黎夏, 张啸虎, 陈刚强, 李少英, 陈逸敏. 人工免疫系统与嵌入规划目标的城市模拟及应用[J]. 地理学报, 2008, 63(8): 882-894. |
[10] |
戴仕宝, 杨世伦, 蔡爱民. 51 年来珠江流域输沙量的变化[J]. 地理学报, 2007, 62(5): 545-554. |
[11] |
闫小培, 毛蒋兴, 普军. 巨型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06, 61(6): 613-623. |
[12] |
吴超羽, 任杰, 包芸, 史合印, 雷亚平, 何志刚, 唐兆民. 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J]. 地理学报, 2006, 61(5): 537-548. |
[13] |
黎夏, 刘凯, 王树功. 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演变的遥感分析[J]. 地理学报, 2006, 61(1): 26-34. |
[14] |
钱乐祥, 丁圣彦.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5, 60(5): 761-770. |
[15] |
张文忠,王传胜,吕昕,樊杰.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J]. 地理学报, 2003, 58(5): 677-6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