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85, Vol. 40 ›› Issue (3): 207-214.doi: 10.11821/xb198503002
冯绳武
出版日期:
1985-07-15
发布日期:
1985-07-15
Feng Shengwu
Online:
1985-07-15
Published:
1985-07-15
摘要: 近年来,由于在杭州湾两岸和太湖周围的河姆渡和罗家角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种植水稻的事实,证明我国南方是稻作起源地之一。以陇山为中心的陇中黄土高原位于泾、渭河上游,它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农业文化起源与发展方面值得注意的地区之一。
冯绳武. 从大地湾的遗存试论我国农业的源流[J]. 地理学报, 1985, 40(3): 207-214.
Feng Shengwu . ORIGI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AS VIEWED FROM DADIWAN CULTURAL RELIC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5, 40(3): 207-214.
[1] | 陈瑞,李凤全,王天阳,朱丽东,叶玮,周国成.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规模的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 2018, 73(3): 474-486. |
[2] | 陈彦芳, 马建华, 刘德新, 谷蕾. 开封古城不同朝代文化层重金属积累与污染分析[J]. 地理学报, 2017, 72(5): 892-905. |
[3] | 李中轩, 朱诚, 袁胜元, 徐佳佳, 吴国玺, 王宏, 郭志永. 南阳盆地新石器文化的地理分布、传播路径及生业模式[J]. 地理学报, 2015, 70(1): 143-156. |
[4] | 赵媛, 杨足膺, 郝丽莎, 牛海玲.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特征[J]. 地理学报, 2012, 67(4): 455-466. |
[5] | 庞奖励, 黄春长, 周亚利, 查小春, 王朝建. 汉江上游谷地全新世风成黄土及其成壤改造特征[J]. 地理学报, 2011, 66(11): 1562-1573. |
[6] | 吴立,王心源,周昆叔,莫多闻,高超,刘丽,韩伟光. 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J]. 地理学报, 2009, 64(1): 59-68. |
[7] | 成升魁, 徐增让, 沈镭. 中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J]. 地理学报, 2008, 63(6): 603-612. |
[8] | 黄润, 朱诚, 郑朝贵. 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5, 60(5): 742-750. |
[9] | 杨晓燕,夏正楷,崔之久,叶茂林. 青海官亭盆地考古遗存堆积形态的环境背景[J]. 地理学报, 2004, 59(3): 455-461. |
[10] | 黄光庆. 珠江三角洲新石器考古文化与古地理环境[J]. 地理学报, 1996, 51(6): 508-517. |
[11] | 黄赐璇, 梁玉莲. 江苏青墩古人生活时期的地理环境[J]. 地理学报, 1984, 39(1): 97-104. |
[12] | 谢又予, 崔之久. 庐山“冰川遗迹”质疑[J]. 地理学报, 1983, 38(3): 298-308. |
[13] | 吴维棠. 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杭州湾两岸的全新世古地理[J]. 地理学报, 1983, 38(2): 113-127. |
[14] | 傅抱璞, 虞静明, 李兆元. 秦岭太白山夏季的小气候特点[J]. 地理学报, 1982, 37(1): 88-97. |
[15] | 吴传钧.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逐步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专业化[J]. 地理学报, 1981, 36(4): 349-357. |